处理好10来个亲人的关系,基本盘就稳固了。
再往外一圈,就是100来个熟人了,他们可能是朋友同学,或者是同事老板。
对待熟人的原则有两条:
不耦合,多帮助。
关系要足够简单。老师别成为老板,同事别成为朋友。一旦耦合,关系变复杂,处理起来就很难,有时甚至无法妥善处理。
有机会多帮助对方,前提是力所能及,不费太大力气。成本太高的帮助,很难不求回报,但双方的预期不同,很容易错付。
1.
生活中的熟人
尽量不把熟人当成人脉。
一旦有利益往来,就成了客户和商家的关系,关系的本质就转变了。
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,熟人更多是陪伴。别期待太多,别陷得太深。
生活中的熟人,由于没有利益关系,我们能提供的帮助,主要是两种。
第一种帮助是“情绪价值”。
生活中的多数问题,无法解决,至少短时间没办法。深陷问题的人,最需要的可能是鼓励和安慰。
大家是熟人,水平差不多,他解决不了,我大概率也不行,我懂的那些道理,他肯定也都懂。
多去倾听,少给建议,不去评判。对最亲的好朋友,不涉及大是大非,要无条件包容和支持。
第二种帮助是“有用信息”。
除了情绪价值外,还想提供帮助的话,就看看能不能提供些可能用得上的信息和工具。
从事领域不同,信息渠道不同,在我看来是常识的东西,或许就是帮助他人的知识,只要稍微分享一下,就能帮对方打开思路。
提前了解对方的困扰,偶尔碰到相关信息,也可以转手发给对方。
比如,我会在年末时,整理今年看过的有用的书,买几本送给朋友。
这种礼物,对我没负担,对他们也可能有帮助,哪怕不读,起码知道这个信息,未来需要时,书架上能找到就好。
另外,我习惯把有用的信息整理成文章或教程,转发给他们看看。
《生活和爱好》当中也说了,要脚踏实地的生活,记录自己的经验。这些记录的内容,就是我帮助他人的材料。比如之前的《爬虫教程》,还有《排版教程》。
2.
工作中的熟人
有个英语俗语:Don’t shit where you eat(别在吃饭的地方拉屎)。
意思是,别因为一己私欲,把好事搅黄了。比如,别因为办公室恋情,让自己丢了饭碗。
在我看来,同事不光不要成为恋人,甚至不该成为朋友,会影响专业度。至于那些鼓吹公司是家庭,大家是一家人的老板,更是能远离就远离。
不是朋友,不代表关系不好,只是工作中,更要以专业的姿态交流。事比人大,我又不太会拒绝,有了私人情感,就无法就事论事了。
对于工作中的熟人,有两个原则:
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专业度。
对接我的人,不论是上司、同事、下属,都该得到充分专业的支持。这些是我拿这份工资的义务,也是我面对各方的底气。
为了达成这一点,就要多积累,多记录,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。
对大部分人来说,只是积累了一年的经验,然后用它混了十年。不要成为那样的人,否则工作中不会有人尊重你。
《工作和专业》中提到门槛,这个门槛是需要在工作的每时每刻一点点积累的。
其次要保持坦诚的沟通态度。
沟通是双向的,不论是对同事,还是对领导,要多沟通,保证双方的信息同步。
做完一件事,可以和他们共享经验,碰到了困难,可以向他们求助。
另外,要根据自己的能力,明确给出反馈。能做就说能做,做不了就说做不到。
所谓的靠谱,不是每件事都能完美搞定,而是让对方知道你的进度和能力,进而可以对全局有一个把控。
做好了以上两点,即便不成为朋友,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太差。
在写这篇文章时,很自然地想到“共同成长”的话题。但经过这些年的总结,我发现“共同成长”其实是个伪命题,大部分情况下都是:
各自成长,路上相遇。
之所以有这种想法,是因为在疫情期间,发现了一个真相。
当时的个人状态跌到了谷底,看着通讯录中的联系人,发现没人能帮到我,对所谓的熟人关系陷入了巨大的怀疑。
于是,我把所有人都删了。
往后的几年,我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。除了少数关心我的朋友,重新和我联系上之外,我的通讯录至今依然空空如也。
那时我就知道了,大部分人只是过客,我在对方的生活中,也是这样的存在。不必太在意,也不要太期待。
彻底抛弃对人脉的执念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珍惜每个阶段的同路人就好。
(全文完)
推荐文章:
上一篇:如何处理和“亲人”的关系
下一篇:如何处理和“陌生人”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