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处理和“亲人”的关系

处理好和“自己”的关系,下一步要处理的,就是和“亲人”的关系。

这层关系的难度在于:由于是亲人,很多方法不能用。

很多技巧的底线,是放弃这段关系,但对于亲人来说,放弃会带来两难:要么忍受关系中的痛苦,要么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。

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,离不开吸血的父母,家暴的老公,啃老的孩子,因为承认“最亲的人不爱自己”更加痛苦。

面对两难的局面,还要回到人际关系的原点:

让自己更强大起来

让自己更强大起来

强大之后,如果亲人可爱,可以保护照顾他们,如果亲人可恨,可以保护照顾自己。

1.

父母

这几十年,中国发展很快。我们享受了时代红利,也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:

与父母的代沟

这有两方面的原因。

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影响。

不论接收的信息,还是接触的人群,孩子和父母都有巨大差距。一个必然结果就是,价值观的差别也会很大。

另一方面是父母和子女的态度。

面对“希不希望孩子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?”这个问题,双方的回答大多是“不希望”,父母想让孩子过的更好,孩子也想这么努力。

但生活终究是价值观的产物,想要活得不一样,就得想的不一样。

孩子去大城市读书,甚至出国留学,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。这背后的成本,不光是时间和金钱,还有父母和孩子之间价值观的差异。

我总说“不能解决的问题,不是问题,是条件”。这些代沟就是条件,承认之后要如何与父母相处呢?

首先,态度诚恳,行为独立。

不要和父母起冲突,除了伤感情,不会改变任何情况。

所有的意见,永远是虚心接受,所有的批评,永远是洗耳恭听。多数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,只是不了解情况,无法提供有效帮助而已。

说白了,他们只是不能,并不是不想。

但最终的决定和行动,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,没人能为我们的人生负责,哪怕是父母。

其次,多承担责任,才能有话语权。

很多时候,不是父母想要干涉,而是我们的生活没有起色,也看不到未来的规划,同时又拿着父母的积蓄,他们怎么可能不操心呢?

我们这代人,断奶比较晚。同样的年龄,过去早已结婚生子,承担家庭责任,我们还贴着学生标签,躲在校园里不出来。

毕业后,马上会面临年龄与责任的不统一。在父母看来,毕业后就是大人,为啥还像个孩子,于是就开始各种关心和干预。

这是客观事实,不是谁的错。在这种条件下,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当一个成人,早点承担相应的责任,不论是找工作养活自己,还是照顾好父母家人。

只有把对应的责任承担起来,相应的权力才会回到我们手中。

2.

伴侣

父母陪伴我们前半生,伴侣陪我们走完后半生,两人相处的方式,直接决定了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。

首先,不试图改变对方。

找对象总说“三观一致”,既然是人际关系,那两个人起码要认同《三大定律》的第一条。

尊重双方特点的前提下,磨合生活方式才有意义。

碰到任何问题,总想通过改变对方来解决,即便问题解决了,被改变的一方也会不爽,这为未来埋下隐患。

就像《关于自己》中说的,大家都只是游戏角色而已,有各自的属性特点。两个人的特点不论相同,还是互补,都没那么重要,关键是能否求同存异,扬长避短,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

其次,多经历“有成本”的事情。

所谓“有成本”,就是有门槛、有困难、有考验,不是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,包括但不限于同居,旅游,搬家,装修等。

校园爱情之所以美好,主要是因为成本由父母承担。其实不用在校园,任何时候“别人花钱我恋爱”都是美好的。

一旦面临现实压力,弱点就会暴露,那时才能知道双方是否能在“不改变对方”的前提下,一起生活下去。

有成本的任务,一方面能提供磨合的机会,更好的了解彼此的长短板,什么样的任务要派谁出场,如何搭配使用各自的技能。

另一方面,能提供一定的壁垒。两个人在一起,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,抵抗的壁垒是这些年一起经历的风雨,积累的信任,花费的时间,共同的回忆。

3.

孩子

如何处理孩子关系,我没发言权,因为还没孩子。

培养“人”这种非标对象,很难有统一方法。即便有好用的方法,要么没人会告诉你,要么大家都去学,最终还是同一起跑线。

而且教育专家的那些理论,我猜实际情况下,根本不适用。技巧性的东西,偶尔摆摆样子还行,你让那些专家管管不听话的孩子,不出半年时间,大概率也会抓狂发疯。

所以比起什么教育理论,还是要多掌握实际的工具和知识。比如,家里常备什么儿童药品,有哪些靠谱的儿童用品,孩子适合哪些运动项目等。

除此之外,就是从自身出发,优化双方的关系。

首先,自己做不到,不逼孩子做。

这不是父母的准则,而是理性人的准则。我当年的成绩差,就别期待孩子数学满分。我当年体育弱,就别期待孩子是个运动健将。

如果孩子有天分,比父母表现好,那就是祖上积德,基因突变,遇到寺庙多拜拜。

但人总归善忘,总觉得自己当初很牛,需要一些设定,帮我们理解自己的局限。

比如,用下班模拟放学的状态,用左手模拟初学的状态,这样就能理解为啥孩子不愿写作业,字迹潦草了。

其次,有多少责任,给多少权力。

由于职业原因,我看过太多家长和孩子互相折磨的案例,总结成一句话就是:权责不统一。

对于孩子的人生,父母一方面给的权力太少,觉得他没能力自己决定。另一方面,父母又无法帮孩子生活,孩子该承担的责任,一个没少全都要承担。

比如,学什么的选择权在父母,学习的责任在孩子。父母决定孩子要出国,然后孩子被送来学英语。孩子学的痛苦,不出成绩,父母在一旁火急火燎。

除非能帮孩子承担责任,否则尽快把权力还给他,让他自负盈亏,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。

教课的时候,一个深切的感受是,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团队,双方的能力之和要超过任务难度,才可能顺利的解决问题。

一个100分的任务,可以是80分的老师,加上30分的学生,也可以是40分的老师,加上70分的学生。但如果两者都是40分,那基本上就是互相折磨,永远不能达成目标。

同样的道理,亲人无法抛弃,所以如果对方分数低,又有共同要完成的任务,那就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不论是更多照顾对方,还是更加保护自己,我们的强大才是关键。

(全文完)

推荐文章:

人际关系的三大定律

赚钱的公式

普通人的投资顺序

上一篇:如何处理和“自己”的关系

下一篇:如何处理和“熟人”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