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要说一下最后一件事:重复的体力活。
如何理解这个阶段,有什么方法技巧,以及如何调整心态。
1.
从来没有质变
世上从来没有质变。
所谓的“质变”,只是从远处看到的“量变”而已。
任何图片,不论多精细,拉近距离看,只是一个个像素点而已。
任何事情,不论多宏大,耐心拆分后,只是一次次重复而已。
质变没发生,只有一个原因:
某个环节的量变不够。
剑桥出版的《专家研究手册》中,对外语学习做过细致的研究。研究发现,所有因素中,只有词汇量是和语言能力强相关的。
换句话说,不论你有多好的方法,多强的意愿,只要词汇量不过关,任何外语都学不好。
理解一篇文章,听懂一段对话,需要认识其中多少单词呢?
98%
这是准确客观的量变指标,也和我的教学经验一致。
外行只能看到质变:没读懂,没听懂。内行只看量变:单词量是否覆盖98%。
只有把质变需要的量变找出来,才能制定目标,练习和改进。
而“找量变”的过程,只有亲自做过,才可能做到。
解决过基础问题,了解全部流程的人,知道没有奇迹,成功只源于积累。
马斯克面试他人时,经常会问:
你碰到过什么难题?你是怎么解决的?
解决过难题的人,知道具体的细节,并且永远不会忘记。
2.
拆分关键环节
知道一切都是“量变”之后,需要解决两个问题:1.如何有效拆分?2.哪些是关键环节?
关于第一点,最重要的是:
拆完之后,还能拼回去。
拆分不是目的,降低难度才是,但要保证,所有的任务完成后,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解决方案。
比如,我平时写文章,会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,合并同类话题,随后抽时间一点点写完。哪怕时间很零碎,写作速度慢,最终也能写完一篇完整的文章。
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:你的任务都是别人拆分的。
这些量变最终会积累到别人的系统中。
比如,每天刷短视频,刷的时候很爽,刷完啥也记不住,因为这些时间,全都为平台做贡献了。
所以拆分必须自己来,否则就会给别人积累。
关于第二点,非常遗憾,我也没有好答案。
除非很有天赋,否则只能慢慢试错,经验多了之后,才能找到关键环节。
偶尔碰到一些贵人,或看到一本好书,能节省一些试错成本,但和“拆分”一样,“试错”过程无法跳过,只能自己来做。
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参考的,那就是上篇文章提到的:
最不愿意做的,通常是最关键的。
这时最重要的,就是保持好良好的心态,让自己可以持续试错,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3.
持续调整心态
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,最可怕的不是负反馈,而是压根没有反馈。就像当明星,最怕的不是有人骂,而是根本没人关注你。
反馈很重要,因为它提供了改进方向。
得到了正反馈,那就继续努力,得到了负反馈,那就纠正错误,总之不妨碍持续积累。
《如何不被数字绑架》里提到过,长期有效的事情,通常短期都没有效果,而我们选择的积累,通常都是长期目标,这就需要一些心理建设,帮我们度过没有反馈的平台期。
短期的调整工具,在《拖延症》那篇文章里提过了,就是这个沙漏。
关于它的好处,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,这里不详细展开。
中期的调整方法是搜集好作品,用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来激励自己。
老读者可能知道,我更新过一段时间的“鸡血视频”,主要搜集能够激励我的片段,不论是采访,还是电影,看过之后,总会受到鼓舞。
上面的两种方法,其实并不持久,我找到的长期心态调整方案是:
一辈子想怎么过,一天就怎么过。
想法有点极端, 但却非常有效,因为它架空了时间。
不准备做一辈子的事,能别做,就别做。值得做一辈子的事,每天都要做一点。反正都要做一辈子,着什么急呢?
保证大方向没问题,定时不定量地做下去,不期待短期的反馈,反倒更可能有意外收获。
(全文完)
推荐文章:
下一篇:人生就是大型应用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