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通人的投资顺序》中粗略地算了一笔账,结论是:
先投资好时间,再投资金钱。
文末提到“积累时间”的问题,本文就来整理下我的一些思考。
所谓时间投资,就是你用自己的时间,去交换别人的时间。这种交换需要媒介,比如通过商品,服务,或者是金钱。
比如,你在公司上班,干了一个月,公司给你一笔钱,你拿钱去消费,买来不同商品,每个商品也都是别人花时间创造的。
创造每件商品所需的时间不同,这中间的比例关系,导致了财富的差距。
人和人的差距不大,但财富的差距却可以很大。为什么?
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。
假设所有人的时薪都一样,每小时赚10块钱。
你工作10小时,创造了100个商品,工资是100块。老板卖这些商品,10块钱一个,赚到了1000块,把100块给你,自己拿900块。
现在的问题是:多出来的900块是什么钱?
之所以会多出900块,是因为有100个人,愿意用10块钱来买这个产品,按照时薪10块钱计算,相当于100人,每人贡献了1小时,也就是总共100小时。
你看,老板用你的10小时,换到了别人100小时,中间多出来的90小时,就是他的收入。
为啥老板能赚到这90小时呢?答案是:
时间的容器
老板创造了一个时间的容器,也就是那个商品。他用这个容器,把你的时间固定下来,批量交换别人的时间。
容器设计越精巧,流程设计越高效,交换比例就越高,创造的价值也越高。
当然,这是一种粗略的计算,中间忽略了很多细节,比如商品可能滞销,库存也有成本等。
但核心的逻辑就是这个:
时间容器 = 财富
更好的时间容器,意味着更多的财富。如果把这些积累时间的容器进行分类,大体可以分成三个类型。
最初级的容器是“工作”。
这种容器确定性最强。你只要按时打卡,当月没被开除,就能领到钱。
工资就是你积累的时间。但正如上面的计算,过程中有人抽水,不论比例多少,你拿到的回报都很有限。
原因也很简单,这个容器是别人的,不是你自己的。你只是租用了别人的容器,来积累自己的时间,为此你要支付不少的租金。
中级的容器是“技能”。
花时间学本事,打磨手艺,都算是这种类型。这时,你自己就成为了那个容器,你把时间都积累到了自己的身上。
这样的好处是,即便同样的工作,由于能力提升,能得到更多回报。并且,即便公司倒闭,租用的容器没了,只要你还在,积累的时间就还在。
但这还不够,因为技能还绑定在个人身上。即便你时薪一万,一天也只有24小时,依然有上限。
最高级的容器,其实是:
作品
这个“作品”是广义的。公司的产品,商家的商品,作家的文章,歌手的歌曲,都可以包含进去。
它的共性在于,时间被固定在了某种“实体”中,脱离了创作者本身。
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一旦时间被单独积累下来,它就可以自由流通,而不受时间限制了。
比如,想法变成了文章,就不用每次口述,作者不论有没有空,读者都可以阅读。再比如,解决方案变成了商品,可以流水线生产后,就能批量卖出,而不用每次找人来解决。
到头来,还是一个“时间交换”的计算问题:你花了多少时间,换了多少时间?
只要“换的”多于“花的”,就是一笔值得做的时间投资。
比如,我写一篇文章,花了5小时。读者看一遍,需要3分钟。只要100人读过,我就保本了。超出的部分,都是“时间交换”中赚到的。
这样的时间交换,未必会马上获得金钱回报,但只要有人肯花时间,看你的作品,并且这些时间大于创作时间,这就是一个不错的起点。
因为作品一旦被认可,之前所有的投入,都会跟着增长。就像一个作家,只要一本书火了,之前所有的书也会更好卖。
还记得《更好的人生策略》中的这张图么?
上一篇《普通人的投资顺序》刚好就验证了这个想法。
估计是中了系统的推荐,所以短期阅读量暴增。
只要持续做有价值的事情,最终总会有爆发的机会。而且即便没有被选中,这篇文章的价值依然还在,对我自己也是很好的梳理,所以并没有任何损失。
我们每天的时间,总会被积累下来。区别只在于:是积累到了自己的容器中,还是别人的容器中。
你可以不花钱,但你没法不花时间。
你刷视频,看文章,都是把时间存到别人的作品中,别人的平台中,别人的公司中。虽然这个过程无法避免,毕竟我们需要娱乐和休闲,但是不是也应该把一部分时间积累到自己的容器中?
了解了这三种容器之后,其实就可以动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容器了,而且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:
三合一
说白了,既然我花了时间,能不能既完成了工作,又提升了技能,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?
这个过程并不复杂,但需要两个条件,分别是:“问题意识”+“基础知识”。这两部分的内容,我会用后面的文章,和大家继续聊一聊。
(全文完)
推荐文章:
上一篇:普通人的投资顺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