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道理补遗(2)

不出意外的话, 这应该“反道理”系列的最后一篇。

后续的其他感想会发到微博上,欢迎大家关注。

Image

1.

想起来太难,做起来简单

《边城》里有一段话:

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,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把前途描摹成黯淡无光的样子,碰到一点不开心就把它搞得似乎是自己这辈子最黑暗的时候,大概都只是为了自己不去走而干脆放弃明天找的最拙劣的借口。

这种借口,我找过很多,除了“可怜自己”,啥用也没有,而“自怜”是最有毒的心态

一方面是因为恐惧。面对未知的恐惧,会让人把问题想的很难。只有很难,放弃才显得合理。

更重要的是,我们对情况的判断往往不准确。有些事,你觉得容易,做起来可能不容易,而那些你觉得非常难的事,则未必有想象中那样困难。

不论哪个理由,最终结论都是:

先做起来再说

就像《创作手册》提醒的一样,写不好还写不坏么,先写起来再说。

只要写起来,就会有反馈,就不再是虚无的迷茫。消除了未知,恐惧会大大减少。说白了,都是人干的事儿,能难到哪儿去?

“迈出第一步”的另一个好处是:

可以寻求帮助

没开始时,问题都是假想的,别人没法帮你。一旦开始,就会有具体问题,这时寻求帮助,能得到更准确的指导。

优秀的人不会犹豫不决。他们不怕麻烦,想到了就马上干,成了就继续投入,失败了就总结经验。总之,不会纠结和内耗,反倒做成了不少事儿。

面对一件事,如果很重要,但却很害怕,最好的方法就是:赶紧去做。

直到没那么恐惧,才算修炼成功,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,就没那么害怕了。

在这方面,心理咨询啥的都没用。就像House在脱口秀大会说过的那样:还是得赢。

Image

2.

吃小亏,占大便宜

在《读者》中看过一个小故事。

村里有个“傻孩子”,五毛钱和一块钱的硬币让他选,他会拿走五毛的。于是,人们纷纷去试验,发现真是这样。

作者问孩子,为啥不拿一块的?难到不知道一块比五毛多么?

孩子说:如果拿了一块的,就不会有人过来“给”我五毛的了。

故事肯定是编的,这么聪明的孩子,面对作者咋就交了底呢?

不过道理倒是对的:短期看,吃了亏,长期看,占了便宜。

生活中不用太纠结于各种“小亏”,买菜多算了几块钱,开车有人加塞之类的。不光如此,偶尔还可以主动吃点亏,把一些利益让出去,不要想着把好处占尽了。

多数人还是喜欢占便宜的,你是一个能吃亏、爱分享的人,大家会更愿意和你在一起,久而久之,身边的人多了,能获得的帮助也会更多。

这里面当然有一个“度”的问题,每个人能承受的“吃亏额度”不同,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。

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:如果一个人什么亏也不吃,应该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共事,路也就会越走越窄了,很难有突破了。

我很相信人品守恒。人这一辈子,享受的好处,遭受的磨难,不会差太多。想要有多高的成就,就得经历多大的磨难。

平时可以多吃点小亏,为自己积攒一些运气,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,反倒更可能占到大便宜,毕竟这个世界多数人都是占小便宜,吃大亏的。

Image

3.

不改变别人,只改变自己

朋友跟你诉苦,最好的安慰方式,就是请他吃顿饭,或者喝顿酒,千万不要分析问题,或者提供解决方案。

如何制定计划,如何面对失败,如何总结经验,这些事,聪明点的孩子,小学阶段就能探索出方向,后面就是不断打磨和完善而已。哪怕资历一般,成年以后,这些事情也都基本成型了。所以成年人之间,再谈这些东西,纯粹是浪费时间。

不要试图改变别人,不论是世界观,还是处事方式。十多年时间,家庭和社会已经把很多习惯刻进他的骨子里了,没有重大的冲击,不可能改变。

其实这种事,没必要看别人,足够诚实的话,反观自己就能知道,现在的行为模式,青春期就定型了,后面只是不断重复而已。

所以,现在基本上不讨论“非标问题”了。

对于没有正确答案,无法判定对错的事情,各自保留意见就好。我甚至都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了,因为对我意义不大,具体参考:《“知识付费”防骗指南

回顾过去,所有浪费的时间,都可以归咎为一点:

试图改变别人

在这方面,稍微迷信一点其实挺好,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。

哪怕是那些可怜人,你也得相信,他们必有可恨之处,这些结果都是因果报应。不要过多干涉对方的命运,你这是和老天爷对着干。如果真的帮助倒霉蛋走出困境,这部分的代价就会转移到你身上。

所谓的命运,就是特定性格长期的生活表现而已,而性格不可改变,所以不要浪费时间。

如果真有余力,不妨用来“改变”自己。

之所以加引号,是因为习惯很难改,关键是找到一个自洽的位置。

痛苦主要来源于“性格和预期的不匹配”。比如,明明是一个保守的人,看别人投机成功,也想干一把大的,过程中受折磨不说,结果可能更悲催。

有本书讲幸福曲线,大概是说从成年开始,幸福感越来越低,48岁达到最低点,随后才开始慢慢回升。

Image

书我倒没看过,不过这个下降曲线,应该就是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,世界会不断告诉你,什么事情你能做,什么事情你做不了。等到人过半百,才真的接纳自己,享受人生。

所谓的“改变”,就是加速认识自己的过程,尽早弄清楚自己的性格,把时间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里。

说白了,就是改掉“既要…又要…”的性格,在所有的选项中,挑一个自己喜欢的,其余都放手就好。

承认自己能力有限,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,也是放弃改变别人的第一步。

4.

道理太多,练习太少

就拿这个作为“反道理”系列的结尾吧。

之前在《背单词》里,就说明过,世界不缺道理,缺的是把道理转换成行动的具体方案。

过去喜欢看各种“方法论”,觉得说的特别有道理。后来发现,我需要的从来不是什么“方法论”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“方法”。

“方法论”提供的是一套理论,而“方法”才能提供一个个具体的步骤。“方法”比“方法论”难多了,相应价值也高多了。

方法论多好创造啊,道理总是容易总结的,关键是这些理论如何实践?现实情况这么复杂,能不能挑出最关键的一条,然后狠狠执行下去?

这也是为啥我挺喜欢编程,也鼓励大家有时间都去学习一下,倒不是为了成为程序员,主要是培养思考具体问题的方式。

电脑从来不相信什么理论,只喜欢一个个具体而明确的指令。你说“努力就能成功”,电脑就会问你:努力怎么定义?是每天被100个单词,还是每周看一本书?成功怎么定义?是年入百万,还是迎娶白富美?

面对这么一个“冷静”的对象,好多假大空的道理都会显出原形,很容易让人踏实地生活。

如果一个方法论,无法被写成程序的格式,基本上就可以确定,这个方法论没有多少作用。

在《重要的事:非常简单,但不容易》也说过,真正好的方法,都是非常简单的,基本上一句话就能说清楚,方法当中的环节越多,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,因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错。

一句话说清楚方法之后,后面所有的精力都应该用在练习上。

这个系列的文章,虽然写了很多篇,但最多也只是一个提醒,给自己,也给读者。

真正创造价值的,还是一次次具体的行动,而不是懂得了什么道理。

推荐文章:

极简编程课:入门教程的入门课

关于“选择”的一些反道理

【反道理】越困难,越容易

上一篇:反道理补遗

下一篇:【教程】如何爬取一个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