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反道理】越极端,越成功

Image

“打群架的时候,如果对方人数是你的两倍,除非你能一人打四个,不然就赶快逃跑”

我可能是为数不多没打过架的东北人,但这不妨碍我积攒间接经验。比如上面这句话,就是一位“久经沙场”的老哥,给我介绍的作战经验。

网络发达之后,偶尔能看到二打一,三打一的视频。发现他说的没错,人数的优势远比想象中要大很多。

除非是殊死一搏,否则一定要遵守这一条:

打的赢才打,打不赢就跑。

这条原则在其他方面也适用。

做人,要么做一个好人,一点坏心眼都没有,要么做一个坏人,占尽所有的便宜。但凡处在中间阶段,都要纠结而死。

花钱,要么买最便宜的,扔了也不心疼,要么买最好的,长久保值。所有处在中间的都是垃圾货,自己用的不爽,丢了还觉得可惜。

虽然中庸有其道理,但很多场合,只有选择极端,才能活出效率。

1.

杀鸡就得用牛刀

关于打群架,后来看到了一个更加系统的解释:兰切斯特方程

1915年,英国工程师兰切斯特,在《战斗中的飞机》一文中,用微分方程组阐述了作战双方的兵力损失。

兰切斯特方程证明,相同战斗力和战斗条件下,2000对1000人作战。几轮战斗下来。2000人的部队只要伤亡268人就能全歼1000人的队伍。

省略公式的推导,用大白话来解释:

单兵作战能力相同的前提下,一支队伍的战斗力,和它的人数平方成正比。

也就是说,如果你看到的是3打1,那么实际战斗力的比值是9比1。那个“1”如果想获胜,需要9倍于对方的战斗力,否则毫无胜算。

所以说,如果单兵作战能力无差别,人数少的一方,是在加速掉血的。

但真实情况可能更极端。

真正的战斗通常是僵持一段时间,然后某方彻底崩溃。根本不存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,拼完最后一名士兵的情况。

每一个军队都有一个阈值,伤亡人数超过它,基本上就是一面倒的屠杀。这个值可能是10%,也可能是20%,总之不会超过50%。

如果把这个“崩溃率”考虑进去,战斗力的对比恐怕还要更极端一些。一个3打1的战斗,实际情况可能是27打1,甚至是81打1。

所以说杀鸡就得用牛刀,因为你的战斗力会被指数级放大。

Image

当年解放军对抗国军,经常是绝对兵力处于劣势的状况。

但伟大领袖还是非常清楚仗应该怎么打,经常会在局部形成十几万军队围剿两三万敌人的局面,于是在损伤很小的情况下,就能全歼对方。

当然,这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停移动,用空间换时间,找到局部优势,逐个击破。

毛主席在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就明确写过:“对于人,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,对于敌,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”。

今年的贺岁档有一部《飞驰人生》,剧中沈腾扮演的落魄赛车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有人觉得故事拍的太戏剧化,又是一个励志鸡汤。但其实韩寒的设定还是有合理性的。

沈腾的对手,虽然看起来在各方面都碾压他,有最好的车,最好的供给,最好的训练场地,但沈腾依然有机会赢他。

因为对手的目标是全球赛场,而沈腾的目标只有一个:巴音布鲁克赛道

沈腾虽然各方面都处于劣势,但他五年的时间,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在脑子里模拟巴音布鲁克的驾驶。所以,即便尹正这位领航员缺席,他依然能够飞驰在赛道上,因为这条路他已经开过上千次了。

我和你无法全面对抗,那我就先赢你一场,只要我足够努力,总能找到突破口打败你。

Image

同样的道理,也可以解决很多年轻人的困惑。

大学四年开心完之后,未来的十年恐怕都伴随着迷茫和恐惧。

这个时期的恐慌,就是一个新人面对老手,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被碾压,一时半会也无法翻身的绝望感。

毕业后去哪里工作?找什么样的工作?和谁一起生活?能否买得起房?该不该要孩子?

这一连串的问题,没一个让人省心的,你要是想一次解决,等待你的只有一个结果:崩溃。

所以面对这些难题的时候,不能采取面面俱到的方法,一定要足够极端,足够聚焦。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:

把问题分解得极细,让自己每次都必胜

比如锻炼,永远不要设定任何高大上的目标,每天的目标就是至少锻炼5分钟。没错,就是5分钟,这个难度级别,基本上大家都能做到。而且你会发现,只要你开始做了,基本上就不会只做5分钟,稍不留神,半小时就过去了。

看书也是一个道理,不要想着一年看几十本书,按照半年看一本的速度来计算,你每天的阅读量无非就是两三页。然后你也会发现,只要自己开始翻开书,基本上就会读上十几页,本来半年的预算,很可能一个月就搞定。

一个人刚毕业,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房子,车子,票子,估计起床的动力都没有了。

把目标调小,然后all in自己的精力,无非就是做好今天的工作而已,只要你能完成好每天的工作,加薪升职,换更好的工作,买到自己的房子,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

设定自己的小目标,然后用局部的极端火力向它开炮,杀鸡用牛刀,还有什么好怕的?

2.

努力坚持的人终将失败

上面的建议,其实就是尽可能规避正面竞争,要找到自己的局部优势,这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。

但生活中,总会面对一些正面竞争,这时候怎么办?

还是《飞驰人生》,韩寒其实也给了一个不错的答案。

即便是演练了几千次的赛道,也无法预测路上的突发状况,比如沈腾的车就撞到了路面的石头,导致赛车受损。

巴音布鲁克赛道的最后一段,是一个冲刺直赛道,终点之后就是悬崖。车手如果不在终点前减速,就有掉入悬崖的风险。而正是这个赛道,给了沈腾反败为胜的机会。

我们的男二号,一路顺风顺水开过去,在终点前按照常规选择了减速,即便如此成绩依然领先。

沈腾知道自己的各种劣势,再加上路上的事故,他知道自己怎么才能赢:

终点前不减速,直接冲出悬崖

这就叫横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。我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危险,在我眼里只有终点线,没有此后的任何危险,那么我就能赢你。

之前有个类似的科幻片。

两兄弟中,哥哥是正常人,弟弟是基因改造过的人造人,所以弟弟在身体素质上全面碾压哥哥。最终他们迎来了一次终极的PK,就是在海上游泳,看谁游得远。

弟弟是人造人,当然游的又快又远,等到弟弟觉得剩余体力刚好可以游回岸边的时候,他发现后面的哥哥依然在向汪洋大海前进。

最终,作为普通人的哥哥获得了胜利,因为他从来没想着游回来。一个是单程,一个是往返,自然即便前者慢一些,最终也是他获胜。

Image

有人说,人生不是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

我觉得不对。这还是觉得人生存在一个终点,只不过这个终点比较远而已。但实际情况是:

它是没有终点的赛跑

每个人在死亡之前,除了不停向前跑,没有其他选择。

我现在早就抛弃了一个观念,就是“等我XXX的时候,我就XXX”。

比如,等我大学毕业了,我就好好做人。等我财富自由了,我就天天吃喝玩乐。等我有时间了,我就好好享受生活。

因为我相信,我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,我会设定阶段性的目标,但我不会认为他是终点。

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都半途而废,因为他们觉得过了某个终点之后,生活就会豁然开朗,但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终点。

在终点之后,等待你的往往是更多的麻烦,更重的责任。

如何规避这种“终点思维”,我现在的方法就是:

不能做一辈子的事情,压根不会开始

这是一个极端的想法,但面对选择的时候,非常有效的。

我们就是要求太低,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,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,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垃圾选项。看看家里那些可有可无的物品,再看看通讯录里可有可无的人,就能知道活得多没效率了。

用这种极端的想法思考问题之后,一个很好的副产品就是,你不会再去考虑坚持了。

你想想,那些你做了一辈子的事情,哪些是你“坚持下来”的呢?比如,你不会坚持呼吸,你不会坚持吃饭,你不会坚持睡觉。只要这件事是你准备干一辈子的,我们的心态就变了,你会觉得来日方长,要慢慢把这件事做好,而不是一步登天。

所以“努力坚持的人终将失败”。因为他们的对手即便没啥天赋,但能把这件事儿做一辈子,并且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努力。

你想想,一个人每天还要花精力鼓励自己,给自己打鸡血。另一个人做事的时候,就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,根本不耗费任何精力。最终的结果,多半是后者胜出。

Image

拿我来说,我现在就把看书码字当作一辈子要做的事情。

过去可能还会给自己定个目标,觉得写够多少篇,有了多少粉丝就会如何如何,但我发现自己根本坚持不下去,而且写得东西也容易动作变形。

直接把它拉伸到“一辈子”这个时间长度,很多问题就消失了。

对我来说,这个公众号,比起一个自媒体,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。我在上面梳理我的想法,然后有一些愿意花时间阅读的读者,这就已经足够了。

对待人也一样,我现在就在不停筛选,只留下那些愿意相处一辈子的朋友。在其他人身上,不准备再投入太多精力了。

至于最终能不能走到最后,那要看缘分,但是目标还是要定的足够高远。

3.

什么都想要,什么也得不到

即便你不看网络小说,唐家三少的名字可能也不陌生。

唐家三少每年的版税就有几个亿,是很多牛逼作家根本无法企及。而他能做到这一点,最重要就是:

从来不提升写作能力

这一点非常打动我。

我记得是在一篇专访里读到了这个片段,印象极为深刻。唐家三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,就是要守住网文的入口流量,稳稳占据金字塔的最底层。

你看他的文章,会觉得人设差不多,结构差不多,没什么创新,都是那个配方那个味道。说白了就是打完小怪打大怪,然后各种升级和逆袭,不停给你刺激,让你从头爽到尾。

刚接触网文的人,对此根本没有抵抗力,就喜欢简单粗暴的打怪升级。

当然,人是会成长的,等他们看腻了这些打打杀杀,离开唐家三少的时候,新的一波人又出现了。于是,唐家三少只要待在这个位置,就永远不必担心没有读者。

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,就是各种奢侈品。

一到双十一,就能看到各种品牌打折促销,这就会导致很多人会观望,等到降价了才肯掏腰包。

但你看香奈儿、LV就对自己的品牌保护地很好,一直涨价,绝不降价促销。你今天不买,明天只会更贵。

比如说爱马仕,它的Birkin包,从三十多年前推出之后,每年的增值率在15%左右,比美股的平均涨幅还高。之前它曾经拍卖出22万美元,爱马仕的品牌价值可见一斑。

Image

这些品牌是宁可销毁产品,也绝不减价销售。这种做法不光维护了品牌的价值,更是保护了产品拥护者的财富。

你想想,今天你刚买了个包,明天它就打折促销,除了感觉被坑以外,你还有什么想法呢?

一个市场的两个极端,通常都是最赚钱的。低端的流量大,单价即便低,也架不住人多。高端单价高,属于那种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的行业。

但这有个前提,就是你得知道自己是谁,唐家三少和那些奢侈品牌都知道自己是谁,因此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策略。

就像香奈儿的创始人说的那样:你得知道自己是谁,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然后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。

与之相反的,就是不小心掉进了中间的过度阶段,既没有足够多的流量,客单价也低的可怜。

更可怕的是,一旦你被中间阶层的客户盯上,就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:

他们只有10块钱,却总想买100块的服务。

奔驰宝马现在已经基本沦陷,你在他们的店铺中,经常能看到顾客投诉的情景。但是相邻的保时捷却鲜有这种事情发生。

因为随着物质水平上升,最挑剔的那一部分客户,已经能够够到奔驰宝马了。尤其是那些过去曾经是奢侈品象征的东西,一旦滑落到凡间,只能接受这个处境。

其实不光是做事,做人也一样,最怕的就是那些没啥交情,还敢舔着脸让你办事的。

你如果和他完全是陌路,估计人家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口,如果你和他真的很铁,帮一帮也无妨。但你们之间的感情,刚好到你不愿意帮他,但他又觉得你该帮的阶段,就会产生这种误解。

Image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?

因为什么都想要

既想要底层的流量,又想要顶层的价格,既想要别人的帮助,又想要一个人的舒坦。

什么都想要的人,最终只有一个结局,就是什么都得不到。因为他会把自己卡在这些尴尬的位置,上不去,下不来。

如果你想上去,那就要给自己定一个高价,然后残酷无情地执行下去,绝不让任何人浪费你的时间。

如果你想待在下面,那就搞清楚底层想要的是什么,绝对不擅自提升品质,而是量产这些“粗俗”的产品。

所以到头来还是那个问题:你到底想要什么?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
推荐文章:

【反道理】越勤奋,越懒惰

【反道理】吃琐碎的苦,享整块的福

【反道理】爱情是奢侈品,金钱是必需品

上一篇:牛人的思路,普通人的死路

下一篇:成事秘诀:只有非常快,才能足够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