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提到一个观点:
不要把奢侈品,当必需品去追求。
这是早期想到的一个【反道理】,今天先完成一部分。
奢侈品和必需品的区分,主要在于成本。
虽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,但大体上看,需要付出很多,属于生活上限的东西,都是奢侈品。只要努努力就能得到,算是人生底线的事物,都是必需品。
成本不光是显性的,比如金钱和时间,还包括隐性的,比如概率、情绪等。
由于每个人的起点不同,资源不同,即便是同样的数值,对不同人来说,也是不一样的成本。
这篇文章就来具体说说,在我眼中,哪些是奢侈品,哪些是必需品。
1
爱情是奢侈品,金钱是必需品
有过一个问题:爱情和面包,你选哪一个?
之前会犹豫纠结,现在答案呼之欲出:
面包
这些年的经历,让我一再坚定这个信念:
爱情就是奢侈品,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,但金钱是必需品,每个人都要争取。
感情还是应该放在事业之后。
你自己都养不好,有什么余力去保护爱的人。你如果真的爱一个人,又怎么舍得让她和你一起遭罪?
如果你本身没什么能力,还要一个人和你一起受苦,那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,而不是另一半。
这就好比飞机故障时,都会要求乘客先自己戴上氧气面罩,然后再帮其他人戴。
金钱就是你自己的氧气面罩,给别人戴的面罩就是爱情。如果你自己的戴不上,就别急着给别人戴了,可能你还没伸出手,自己就已经缺氧倒地了。
都说年轻时的爱情美好,我知道原因:
因为不用自己花钱啊!
不花钱当然美好。你现在让我免费做任何事,但凡有点乐趣,我都觉得美好极了。
花钱还不是最重要的成本。
两个人相处的时候,需要调和的矛盾,需要付出的时间,这些隐性成本更庞大。
毕业工作之后,很多事情感觉没有之前美好了。不是因为那件事变了,而是你的成本越来越高了。
同样是找另一半聊天,一个是上完课,一个是加完班,两种心情和疲惫程度根本没法比。只要提高一下情侣们的成本,让他们独自面对生活,他们很快就会知道,自己其实没那么爱对方。
这就是“相爱容易相处难”,因为相爱没成本,相处有成本,而且还不少。
很多人觉得金钱买不来爱情,我觉得都是扯淡。你直接买当然买不来。能直接买的东西都是啥,你心里还没数么?
问题在于,金钱就等于时间,当你有钱的时候,你的时间就解放了,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对方,并且有机会帮助对方解决问题。
这个过程虽然曲折,但归根结底还是金钱给你提供了机会,帮你降低了很多成本,于是你就不用纠结“搬砖的时候,腾不出手抱你”的命题了。
是不是有钱之后,就一定能得到爱情了?当然不是!
爱情也不过是一种感情投资。只要是投资,就必然伴随着很大的风险,所以需要你用“闲钱”去做。
问题在于,当你没有经济基础时,所有的金钱和时间都不是“闲”的,你拿着它们杀进感情市场,很容易动作变形,最终人财两空。
从概率是来看,获取金钱也比爱情要靠谱的多。
你同样提三个要求,满足这些要求的公司数量,绝对会比爱人数量多。
而且前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白纸黑字都写在合同上,违约的那一方可是要负责的。
但后者的权利义务就要模糊许多。而且不论你问哪一方,都会觉得自己付出了更多,对方占了自己便宜。
爱情的高成本加上不确定,注定它只能是少数“有钱人”才能享用的。
相比起爱情来说,婚姻应该算是“轻奢”了,但即便如此,我也看到很多人消费不起。
要挣多少钱,才能收获爱情?这个问题因人而异,只要自己觉得能hold住,我觉得都可以。
怕就怕你对于“爱情成本”估计过低,到时候进退两难。
2.
子女是奢侈品,健康是必需品
说完了爱情,再来谈谈子女。
子女是比爱情更贵的奢侈品。
如果说失败的爱情,还有分开的机会,大不了你割肉离场,那么子女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,你就没有办法回头了。
前段时间,和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朋友聊天,她说现在的奶粉都挺贵,但因为安全问题,又不敢买国内的品牌,只盼着孩子快点断奶。
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,父母总会把唯一的鸡腿让给我,然后对我做一次“孝顺测试”,问题大致是:以后你长大了,会不会把鸡腿给爸爸(妈妈)吃啊?
当时我的想法就是:咱家就不能多做点么?为啥非得一家三口分一个鸡腿呢?
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紧张,到头来都是经济问题。
你对“养娃成本”估计不足,生出来之后,发现自己根本没能力满足所有人的需求。最后只能在自己的需求,和孩子的需求中二选一。
选择满足自己,觉得对不起孩子,选择满足孩子,觉得对不起自己。而且选择后者之后,通常会有过度的期待,满足不了就失望,顺带情感绑架一下孩子。
养孩子之所以比结婚更贵,是因为成年人起码可以对话和妥协,你们夫妻俩要是同心,很多事情还是有解决方法的。大不了一起受苦呗,谁让老娘瞎眼看上你了呢?
但孩子还小,他能承受什么呢?很多时候,你那伟光正的想法,根本就没什么用。大家都是被大环境裹挟着往前走,没有多少选择。
比如,你虽然知道很多补习班,除了心理安慰什么作用都没有,你要不要给孩子报?他同学都在上,你不让他上,孩子会不会自卑?即便他不自卑,别人都在上课,你让他暑假自己一个人玩么?
我相信真正带孩子的人,烦恼和纠结一定比这个多,要不“海淀妈妈”和“顺义妈妈”怎么会那么火呢?
以前还听别人说,对孩子没什么要求,只要健康开心就好。
当时感觉还挺对的,现在想想基本上都是不负责任的人,宽慰自己的话。你就说上面的那种情况,想让孩子开心得付出多少。
你要是想让孩子健康开心,最保险的方法,就是让他们成为富二代。
很多人其实骨子里还是有一个重要的观念:
养儿防老
这个想法我觉得一点都没错。
生育和婚姻一样,都是一种投资,你有期待无可厚非。
问题在于,这种投资的回报率实在太低,你根本无法保证,自己不会生出一个白眼狼。
相反,倒是有不少人,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在意。
之前说过,现在没时间锻炼的人,以后一定会抽时间生病。而且这个其实是一个投资回报相对更高的选项,只要你每天饮食合理,睡眠规律,定期体检,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。
我看过,很多人为了给孩子创造好条件,拼命地熬夜加班,最终把身体累垮。
到老了,累的一身病,其实还是需要子女来照顾。有些没熬到老的,直接中年猝死,对孩子的打击恐怕更大。
养儿能不能防老我不清楚,但是不注意身体健康,活不到老年反倒是大概率事件。
3.
大学是奢侈品,学习是必需品
即便在“学历通胀”,遍地大学生的年代,上大学依然是奢侈品。
不光因为它需要花钱,更重要的是:
它要花费大量的时间。
对于多数人来说,并不适合在大学教育上投入太多。
我承认,至少在国内,一个大学的文凭确实是求职的敲门砖,所以不建议大家放弃高考。
毕竟这是平民难得的上升渠道,国家强行磨平了不少上一代的差别。虽然各个地区考清华的难度有别,但肯定小于各地区的财富差距。
但除了本科的“敲门砖”学历之外,其余的深造都不是必需的。
好教育从来都是奢侈品,而它的目标群体,都是觉得奢侈品不贵的人。
不论是出国,还是读研,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,有谁浪费的起几十万,和两三年时间?即便一无所获,只当是出去旅旅游,有多少家庭能接受?
全家人孤注一掷,把钱都投在不适合学习的孩子身上,教育的赌博性质就大了。
而且是只能赢,不能输赌局,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输。
一个孩子,如果没有考上像样的一本学校,基本上可以肯定,他不适合这种应试教育。拿到文凭毕业的那天,就应该是他和这种教育体系说再见的那一天。
很多人读研或出国,只不过是一种逃避,并不是真觉得必要。毕竟你已经在大学混了四年,不再是一个对它毫无了解的学生。
但这并不代表“学习”这件事不重要。
实际上,大学四年真正有价值的,就是你不必为考试而学习,可以学真正用得上的东西了。
高考的目的是选拔。为了分层,它必须考很多很难的东西,否则不能做出任何区分。这也导致大学之前所学的东西,很多大比例都是没用的。
等到大学,你会第一次接触现实生活用得上的知识。它可以是编程,可以是金融,总之你有了学以致用的可能性。
当你抱着这种“学以致用”的想法,再去看大学里设置的科目,大概率会失望。
我作为国内TOP5的毕业生,这一点还是有发言权的。
出于各种原因,大学课程的设置里,有大量没什么用的“水课”。大家为了毕业所修的学分当中,至少有三分之一,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大学时,有一门《系统工程》的课。老师用一个学期,讲了我们所有人一周都能搞定的知识。
因为他要点名,所以大家就陪着他耗了一个学期,最后还是一周突击复习,轻松通过考试。
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习,那么其实你根本不用担心没考上好学校。
现在的大学都很开放,多数课程你可以直接进去听,当个旁听生,一点都不费力。
当然,这需要你情商要高一点,做人主动一点,多和那个学校的同学搞好关系。如果这一点都搞不定,其实你学了再多的东西,也未必能够用得好。
我听一个名校毕业的哥们说,他们学校就有一个经常来蹭课的大哥,人家对他们宿舍的人都挺好,后来干脆就住到他们寝室里。
这位旁听生就这样在学校蹭了很多课,而且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老弟,后面还产生了很多合作。
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:
要有目的地去学习
这一点其实和之前的想法有所不同。
以前会觉得,学习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,否则可能会错失很多意外惊喜。
但现在发现这不现实。
没有目标的学习,通常缺少实践的机会,而大部分学习脱离了实践,基本上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。
希望能够把事情做好分类,明确自己后续的努力方向。
成熟无非就是知道一件事的代价,然后盘算一下自己要怎么做。尤其是面对奢侈品的时候,是应该努力赚钱买下它,还是早早想开放弃掉。
所谓的幸福,也不过是拥有能得到的,放下得不到的。当然,首先你要会判断两者的区别。
互动话题:你目前的生活中,负担不起的“奢侈品”有什么?你想争取,还是放弃?
推荐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