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碎片】不论别人怎么说,我都相信自己的感觉才是正确的

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《如何对待他人建议》的文章。

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早之前看过的一句话,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,他说: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,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。无论别人怎么看,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。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,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。

说的真好!

希望你也能相信自己,不盲目地跟随他人。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一定如何,听从他人的建议和追随内心的想法,其实都有可能出现错误。

我更愿意选择后者,因为赢了我会开心,输了也不会埋怨别人,生活中也就能更加淡定和坦然了。

1.

人生的每个阶段,适用的方法是不同的。

由于知识付费的兴起,似乎每个人都喜欢开始谈论“方法论”、“认知升级”等词汇。我觉得做事讲究方法是没错,但是想要一套方法走遍天下,未免太小瞧生活这个王八蛋了。

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的那样,任何一元的思维方式都是危险的,因为这个世界是复杂的。一套方法,一定要和使用它的场景,人物,时间点搭配来看,单独拿出一个方法,其实都很片面。

不同年龄阶段的人,所关注的问题点不同,那么针对当时的要点,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。智商情商水准不同的人,也要根据自身条件,合理安排发展方案,以使得自己的优势最大化。哪怕都想要创业,富二代和屌丝的打法也一定有区别,根据自己的资源、能力和起点,找准突破点才是正道。

这其实和《建议》那篇文章很类似。一个到哪里都能用的方法,不是废话,就是蠢话。总之别在这种简单的模型上,浪费太多的时间。

2.

追求不失败,比追求成功更靠谱一些。

很多人喜欢找榜样,尤其是那种万人崇拜的成功偶像,他们是众人追随的对象,大家希望通过模仿和学习,也成为那样的人。

但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非常低。一来,早就成功人士的因素当中,有不少偶然和非人为因素。比如天赋(没错,我相信天赋的存在),比如幸运(我相信这占据一大块)等等。二来,你能真正掌握的信息量非常少,通过一些皮毛的模仿,是很难真正成为他们的。

也就是说,想要模仿成功几乎不可能,但我们却可以反过来思考:

想要模仿失败,命中率就很高。

你看到那些失败者怎么做,如果也跟着照做的话,那么你失败的概率会非常高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真的想要寻找榜样,与其找一些正面的成功人士,不如找一些反面的失败案例,然后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,起码让自己做到“不失败”。

现在回过头来看,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太早“失败”了,以至于根本就没活到自己有机会成功的那一天。所以你知道持续的保证自己“不失败”,活得足够久,就有机会抓到哪怕一次的成功机会。

3.

任何真正的教育,一定是个性化的。

所谓的教育,其实是按照学生的资质,规划处一条最适合他成长的道路。但是由于资源有限,真正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,恐怕也就只有受教育者本人了。所以我觉得,真正的教育,最终只能是自学,其他的老师和教材,最多也只能是个辅助手段。

照在这个角度去看高中以前的教育,其实就是一个大型过滤装置,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,而是为了筛选出那些遵守既定规则的人。

通过一场场的考试,不停地给出正反馈,让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胜出,并且强化宣传他们才是真正优秀的人。而规则的制定者,从来不会制定对自己不利的规则,你在一个游戏里玩的再好,最终也只是一个低级冠军而已。

真正能够跳出游戏本身,看到规则运转原理,甚至找到其中漏洞,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的人,才是真正解锁了更高级玩法的玩家。都是一场游戏,看清本质了,才能玩得更加自如。

4.

我们做事的时候,都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识。

Walter Schels 是一名德国摄影师,他拍摄了一组作品,名为《Life Before Death(死亡肖像)》。他在医院中取得了病人的同意,然后为他们拍摄两张照片,一张记录他们活着的状态,另一张则是死亡后的面容。

一生,一死,简单粗暴的对比,让人印象深刻。他在序言中说道:同样的死亡等待着所有人,没有人能确定自己能否活的到明天,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生命,除了死亡。

这样的一组作品,提醒我了一件事:

我们都要死的。

简单的一个真理,却很少有人真正站在这个出发点去考虑问题。哪怕不是死亡这么可怕的结果,仅仅是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,也能帮助我们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吧。

每每有烦心事的时候,我总会那这句话提醒一下自己,基本上都能获得一丝的解脱,希望对你也有用。

推荐文章:

【碎片】免费的东西,都是毒药

【碎片】有成本的建议,更值得参考

【碎片】被黑被骂,也是做事的成本之一

上一篇:如何对待他人的建议

下一篇:【碎片】按照你想的去生活,否则,你迟早会按照你生活的去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