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坚信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与众不同,你有的痛苦和烦恼,大多数人也有,那么你就会得到很多的慰藉。
就像那些患有同样的伤病,一起住院的病友一样,尽管他们彼此并不能医治对方,但是仅仅是看到世界上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惨,就能让他们感到欣慰。
这些碎片的感受,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公开“病历簿”,里面都是我的“患病体会”,希望能让看到的人得到一些启发和慰藉。
1.
抗波动的能力,其实才是最关键的。
最近的经济形势貌似不是很好。股市,币市,房市都不是很红火,可能是因为贸易战,可能是因为违约开始集中爆发,总之大家都开始要熬一熬了。
我对于未来是乐观的。科技的进步,一定会让各种成本慢慢降低,哪怕是通货膨胀了,我们的生活质量其实也是在稳步提升的。
那些怀念过去的人,只是喜欢那时的感觉罢了。让他放弃wifi,手机,甚至是空调冰箱,回到那个“民风淳朴”但科技落后的年代待几天,估计肯定吵着闹着要回来。就像电影《甲方乙方》里面那个有钱的老板,趴在村头的拱门上,日夜盼望有人来接。
但是更好的未来,从来不是稳步来临的,它会波动着向我们走来。多数人的能力范围都有一个极限,当社会的波动大于这个极限的时候,个人就会破产。而这个所谓的极限,取决于你对于未来的透支,你透支的越多,当下可能是爽了,但相应抵抗波动风险的能力就下降了。
未来会更好,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那一天。多数人对于未来太悲观,对于现状则太乐观,最后很难不掉到坑里去。
2.
免费的东西,基本上都是毒药。
我自己平时会有很多想法,为了不让它们仅停留在脑子里,我会组织一些同学和我一起去落实。但是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把握,所以开始的时候会让大家一起“免费尝试”,但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。
比如,我曾经尝试过一个“背单词”的小社群,想法倒是还好,但是由于是免费的,所以执行的过程中,不论是我还是群里的同学,都有很多的局限。
由于是免费的,我可能就会有些怠慢和疏忽,群里的同学也难以保持太高的积极性,而且我们互相都没办法给对方真实的反馈,有怨言也说不了,有问题也很难反映出来。到头来,可能是大家都付出了,但是又都没有得到什么。
包括那些读者群、小密圈其实也是一个道理,只要是免费的,都没有多少人有精力去照顾。对,我就是这么看重钱。
相比之下,我还开了一个收费的“英语导图”小社群,每天给大家布置一道任务,然后第二天公布答案。别看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,但因为收钱了,我就不好意思有任何的松懈,而且群里的同学也可以大胆放心地提要求,毕竟花钱了之后,说话就是非常有底气。
结果,这样的一个小社群一直运营了一个多月了。如果当初我没有收费,估计这件事可能也做不了这么久。不是“估计”,应该是“一定”。
就像我之前写的《没事别老麻烦朋友》,不要低估“免费”的毒性,很多时候它就像煮青蛙的热水一样,会一点点让你陷进去。与其占那点便宜,不如一步到位地把事情做好。
3.
和人相处的时候,一定要有“解耦”的能力。
关于笑来老师的那篇文章,后台有不少人留言,说不能为他洗白。我其实并没有为谁洗白过,我写的都是我亲眼看到的,也是我亲身体会到的。
很多误解的产生,是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对话的时候,就没有在同一个层面。我说的是“老师”,“老板”,“大哥”,他说的是“项目方”,“站台者”,“投资人”。
“解耦”本来是个数学用语,用到人际关系当中,我觉得就应该理解为:你要把他身上的每个角色都分开来看,而不是把它们混为一谈。一个人可能是个好父亲,但不是个好丈夫,或者是一个好下属,但不是一个好领导。
我们不论是在思考问题,还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,都应该尽量提醒自己,要学会“解耦”。不要把一些和你无关的信息引入进来,虽然他们有参考价值,但是归根结底你要相信自己的体验。
一个爱你的人,可能会得罪其他人,但那是因为他知道孰轻孰重,不能因为别人都诋毁他,就轻易否定一个爱你的人,毕竟你的感受不会骗人。
有些能力和品质,当然是可以迁移的,这也是我相信笑来老师的地方,至于结果如何,自然需要时间去检验。但是在我这里,他就是一个不错的老师、老板和大哥。
4.
书中的数据,落实到你身上就是0或1。
之前看很多非虚构类的书籍,里面很喜欢引用各种各样的研究结果,通常都是一个大型的实验,里面有好几千人、甚至是上万人参与。通过一些设计,最终得出一个试用于大多数人的方法,而且基本上都是反直觉的。
之前看这些文章的时候,还会觉得很有启发,但是后来发现其实那些数据对于个人的意义并不大。因为我们其实就相当于实验中的那些个体,他们并不是80%的时候选A,20%的时候选B,对于他们来说,面对一个选择的时候,就是0或1。
所以我现在会非常警惕那些统计数据,尤其是给人贴标签的数据,因为那是你面对群体时候的一个结果,当你面对自己的时候,从来都不是什么百分比。
现在碰到什么问题,我都尽量亲身去体验,然后再去判断和修正,绝不盲目相信任何结果。
这事儿的结果如何?能不能搞定?我都不知道,做完了才能有结果。我只相信自己做的结果,至于别人怎么说,我其实现在都不太信。
5.
想要过得好,心和脑一定有一个要受累。
想要过得好,是肯定要吃点苦头的。有些苦是用“心”来吃的,比如一些无缘由的委屈和挫折,有些苦是用“脑”来吃的,比如升学的考试等。如果你哪个苦都吃不来,又不是X二代,那么这辈子可能也就那样了。
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,后来想明白了,我不太能吃“心理的苦”,但是愿意去吃“脑力的苦”。
很多时候,我太注意周围人的想法和眼光,也不愿意受太多的委屈挫折,说白了就是心理素质太差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从小就比较努力学习,因为学习成绩好了你就可以摆脱这些折磨了。
从学校出来之后,这样的一个行为机制渐渐退化了,我也忘记了自己的强项,一心想要去“补短”,结果就是越活越累。我现在发现“避短”的最好方式其实是“扬长”。你要用自己的强项去对抗这个世界,而不是拼命弥补自己的短板。
想明白这个事情之后,我就开始刻意“用脑生活”,而尽量不给“心”任何机会。
一件事该怎么做,脑子想清楚了就去做,不要犹豫。一旦犹豫,就给了“心”可乘之机,而回顾过去,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。虽然感性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理性,但只要你能掌控好,还是可以帮你过好生活的。
推荐文章:
上一篇:【反道理】越正确,越错误
下一篇:如何对待他人的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