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天在休假,所以没有更新,但是碎片的记录还是一直在继续,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。
出来走走的好处在于,你能看到更多的不同,进而放下很多偏见,你也能看到很多相同,进而原谅很多过失。人和人真的非常不一样,而人性其实又稳定的可怕。
1.
所谓的书籍,其实只是大家经验的汇总,所以看书的时候,自然会涉及一个问题:
这些经验是否管用。
这就涉及到我之前说过的,二维的思维方法。经验是否管用,和所涉及的领域跟年代是有关系的。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,由于技术科技迭代的缓慢,一套经验适用于几代人,所以也就形成了所谓的“祖传秘方”。这也是父辈们积攒威信的重要手段,离开老子的经验,你们这些小毛孩儿根本就无法立足。
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,由于技术发展,社会更迭的越来越快,很多经验连一代人都用不上,就已经过时了。最典型的就是出版行业,过去还有打字员,印刷工,现在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。
刚才说的是时间维度,行业维度其实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,我觉得应该把所有的书,都当做“工具书”去对待,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查询和学习,而不要太过执着于“阅读量的积累”。
因为按照我们有限的眼光,其实很难判断哪些经验和技巧,是在未来一定管用的。而那些真正长久管用的道理,其实只要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道理,看看哪些现在还依然适用,其实就可以判断出来了。
2.
咨询别人问题的时候,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:
给出建议的人,自己有没有付出成本。
什么叫做有成本的建议呢?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,去向投资人咨询问题,如果他给你的答案是错误,那么就有可能直接导致他的投资损失。这个时候他给你的建议就是有成本。
而只要一个建议有成本,无论成本再小,别比那些,毫无成本的建议要有价值的多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向他人咨询,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。因为多数情况下,我们不是利益共同体,他给我建议并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,这个时候指望他负责的去考虑问题,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。
所以我更喜欢咨询一些无关利益,对方擅长的纯粹知识性的问题。一来由于是对方的专业领域,他能给出答案多半值得参考;另一方面由于不涉及利益,我也不用担心对方说话“不负责任”。
如果你听了对方“没成本的建议”,然后导致了自己的损失,请你不要怪对方,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自己负责。
3.
昨天谈到了提问的话题,今天想多说两句。
我们在生活中,偶尔会有机会碰到牛人,这个时候必须要签名,求合影,更好的一个互动方式是:
提出有深度的好问题。
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,没有什么比一个好问题,更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。
首先,你有了区分度。别人都想要签名求合影的时候,你能不卑不亢的提一个好问题,瞬间就拉开了档次。
其次,别人都是在索取,只有你是在给予。一个好问题的价值,并不比一个好答案少。对于能够刺激思考的问题,牛人都会觉得非常有价值,所以你本质上是在交换,而不是在索取。
当然,这里并不是在教大家“讨好大佬”的方法论,不要为了留下印象而提问。我觉得大家对待牛人的态度,其实可以和我对待书籍一样,把他们当做你的一个参考仓库。
有问题困扰,有机会提问的话,就拿他们的答案作为一种参考,反过来也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促进。
4.
人生苦短,精力有限,虽然想过的事情很多,但是无法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。那么,当我们想要尝试一个新领域的时候,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,才是对得起自己的呢?
我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:至少有一个代表作品。
所谓的代表作品,不一定需要完美,但是一定要保证完整。举例来说,如果你学了一门乐器,起码要能够用他完整演奏一首曲子;如果你学习了绘画,起码要有一幅能挂在墙上的作品;如果你开始写作,就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文章,别人问起的时候,可以拿出来给别人看。
任何一个完整的作品,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敲门砖,有了它之后你可以不停地迭代更新。
之前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《投资中最简单的事》,现在发现微信可以直接添加购买链接。关于这本书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《荐书 | 《投资中最简单的事》》,如果觉得不错,可以来这里购买。
推荐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