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刷到一个短视频,一个女生考研四年,因为没上岸,只好放弃。
顺手查了一下上海交大的情况,3000多本科生,真正签约就业的也就20%左右,剩下的不是考研(国内深造),就是留学(国外深造)。
而且有意思的是,统计就业时,还把灵活就业也都算上了,可能是为了让就业率好看点吧。
但我记得,当年我毕业时,主要统计的还是签约就业,灵活就业只是补充。
为了印证这段记忆,我去查了2014年的就业情况。果不其然,仅“签约就业”的人数和比例,就比今年的“就业(包含灵活就业)”要高。
如果按照“签约”来比,这八年来,下降了13%左右,大概是500人没签到公司,这些人去哪了?看人数变化就知道,都去考研了。
而且有意思的是,当时本科的三个出路的排名是:就业>考研>出国。现在变成了:考研>就业>出国。而且过去是“三足鼎立”,现在“考研”占了一半。
原因很好理解,工作不好找,出国又太贵,考虑一下性价比,还是考研最经济实惠。而且考研天生带有“政治正确”的标签,谁会责怪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呢?
统计数据都是给家长和考生看的,是宏观的东西,还是说说我自己的感受。
当年我毕业时,工作还是相对好找一些,即便专业不对口,因为名校光环,很多人都可以找到工作。
这倒不是因为我们真在学校学了多少有用的知识,纯粹是因为在“高考”的筛选中,爬到了相对高一点的位置,才有了这样的优势。
我和朋友们不只一次感慨,大学四年的利用率太低,很多课程没多少价值,纯粹是为了拿毕业证。
不少人对名校有个误解,觉得进去了以后,大家都会拼命学习,然后自动成龙成凤。但实际情况是,大学有很多通识课,只能长见识,不能长本事。
由于和毕业学分绑定,大家又不得不学。即便是专业课,很多也都是浅尝辄止,导致大学四年,至少有一半的时间,都花在了流于表面的知识上。
可能有人会说,大学是综合素质的培养,总不能把学生都训练成工具啊?
这话倒是没错,但凡事都得“讲究主次”,大学四年就那么多时间,通识课上多了,留给专业课的时间就少了。
比如对于我们专业来说,最重要的一门课叫流体力学。但授课老师偶尔也会抱怨,明明是最重要的核心科目,学校却只分配了一个学期,光是教材里的内容都得取舍,更别说深入展开讲解了。
而我在本科阶段,刚好去韩国的首尔大学交换过一个学期,也选修了他们的流体力学,发现他们会花很长时间讲这门课,多长时间?
两年
一学期(半年)和两年,就算打个折,也至少是两倍的差距了。
有人可能想,既然知道问题所在,为啥不改变一下呢?答案也很简单:
没多少人有动力改变。
每个课程背后都是老师的饭碗,你把它取消了,怎么安排这些老师?让他们都去教专业课?那又得重新备课,重新竞争,他们不愿意。
别说是调整课程,就算更新一下教科书,大部分老师也是不愿意的,道理同上。
我之前在新东方教过书,所以特别理解老师的心情。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,只有前一两年需要备课,后面基本上就是重复讲之前的内容,习惯了之后,就是轻松愉快,真的没啥动力重新备课。
能够持续备课,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,少到可以忽略不计。
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,如果就业环境不变化,本来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,但经济困难时期,这些问题就显现出来了。
要把大学看成一个蓄水池,而不是人才培养基地,以为进去了就万事大吉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,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仔细解释过:
简单来说,2000年开始,大学就代替了上山下乡,成为“待业青年”的蓄水池。既然是蓄水池,就有进水和出水的问题。进水多,出水慢,池子终将装满。
事实证明,过了二十年,现在池子满了,但新池子还没准备好。考公似乎是个备选,但承载能力还是有限。
说了这么多,好像在吐槽,实际上恰恰相反,因为我当过学生,当过老师,当过职员,所以对每个人的处境都非常理解。
不少人会责备年轻人没有冲劲,只想躲在校园里,或者吐槽教育体系不合理,把学生变成了考试工具。
但这也只是因为不知道来龙去脉。但凡了解点时代背景,就会发现这些“很差”的选项,已经是当时的最优解了。谁不希望每个人都上清华北大?问题不是没那么多清华么北大么!
我喜欢梳理一些系统的问题,但从来不想改变它,道理很简单:
即使能改变,时间也太长。
我更关心个人的应对。
对于考研的同学,我其实挺赞成的。毕竟找工作需要一个敲门砖,现在大家都在卷,想要更好的敲门砖,不加入可能连第一次的机会都没了。
而且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“拖延战术”了。现在没有机会,不代表未来没有,如果一两年之后,情况有所变化,到时候可以再做选择。
真考上了研究生,反倒应该紧张起来。因为剩下的时间就那么多,如果还是为了混一个文凭,几年之后情况更严重,而且钱也花出去了。
考研成功之后,除了保证顺利毕业的学习之外,最好把精力投入到培养真本事上。不是为了考试分数,而是别人愿意花钱雇你的真本事。真本事哪怕再小,也会让你安心,因为那才是真的属于你的。
对于考研失利的同学,还是得设定一个“截止时间”,比如准备考三年,那么在第二次失败之后,就应该停下来,然后把剩余的一年用来学习真本事。
不用觉得可惜,尝试两次之后,基本上可以确定,考研不适合你,换一个赛道,参加一些具体技能的培训。这方面,我真觉得新东方厨师学校,都比很多大学靠谱,有没有学到真本事,一目了然。
我自己也挺喜欢拖延,所以没啥立场让别人出去闯荡。毕竟当我们弱小,周围机会不多时,耐心等待其实是一个好的选项。
只是得时刻提醒自己,拖延只是手段,不能成为目标。我们总说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拖延的时候,就是你一点点准备的时候。
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请帮我点个“在看”和“喜欢”吧!
推荐文章:
如果真的重生,我们能过好么?谈谈如何用《重启人生》的态度来生活
养老院没子女的老人,就像幼儿园没父母的孩子,生气的权利都没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