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笔记分为三个部分:摘要,目录,详情。
除了书中的内容之外,还融入了之前看过的内容和个人体会,并且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梳理了一下内容。
对于没有时间看原文,或者英文阅读有速度慢的朋友,是一个不错的参考内容。
摘要
人的大脑天生有一种功能:
模式识别。
输入的信息太多,为了降低认知难度,大脑会把它们进行归类。这种归类重复几次之后,就会自动形成一种模式,后期再输入信息,大脑就能轻松处理了。
我们的语言系统就是典型的“模式识别”体系。
请阅读下面的内容:
因为阅读过很多中文,所以我们对于文字的处理已经“模式化”,哪怕是碰到了一些“乱码”,大脑也能自动将他们“重组”成有意义的内容。
这种“模式识别”能提高效率,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缺点:
1.已成型的“模式”会夺取你的注意力,让你无法发现新的信息。2.进入模式的信息很难拆解,无法单独查看。3.只要稍微相似,都会被归类为某种既有模式,可能产生错误归类。4.输入的顺序不同,导致同样的信息被归类为不同模式。5.非此即彼,模式之间无法兼容,导致极端化。
为了跳出原有模式的限制,找到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,就需要锻炼我们的“横向思考能力(lateral thinking)”。
Edward de Bono的这本《Lateral Thinking》讲述了横向思考的原理,以及一些实用技巧。
目录
横纵对比:打破思维的墙技巧1:挑战原有前提技巧2:暂停正误判断技巧3:联系的双向性技巧4:巧用类比技巧5:打破顺序限制
内容
横纵对比:打破思维的墙
我们的思维方式,大致可以分成两种:
纵向和横向。
所谓纵向思维,就是根据因果关系,推导每一个步骤。
环节之间有非常明确的逻辑练习,且要求每一环节都要完全正确,否则整个逻辑链就会坍塌。
纵向思维的目标,是尽可能找到深入且正确的路径。
而横向思维则更多关注同类别的拓展,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弱,哪怕是推理性质,也不要求每个环节都正确。
横向思维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可能性,对于可能性的正误没有过多要求。
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比作金字塔结构,那么纵向思维就是在这些路径中,通过因果关系的考察,找到一条尽可能纵向深入的路径。而横向思维是更加跳跃,希望能够寻找更多可能性的方法。
我们受到的教育通常锻炼的是“纵向思维”,而遇到需要“横向思维”解决的问题时,就没那么顺利了。
作者把生活中的问题分成了三类:
1.通过获得更多信息能解决的。2.不需要更多信息,只要重组已有信息就能解决的。3.由于路径依赖,忽视了更好解决办法的。
第一种问题,主要通过“纵向思维”来就解决。而后两种问题,则需要“横向思维”。
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如下:
由于现在的信息越来越多,加上网络效应,信息的搜索不再是难题,而如何将它们重组,并且得到新的形式,则是更重要的能力。
乔布斯的伟大之处,不在于发明了什么(苹果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几乎没有贡献),而在于将已有的技术组合起来,创造出了智能手机。
那要如何培养横向思维方式?作者给出了几个具体的技巧,我挑选了其中的几个。
技巧1:挑战原有前提
这里有三个几何图形,请将它们拼接成一个长方形。
如果按照原有的设定,我们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但如果可以打破一些原有的设定,比如把第一个正方形切成两块,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。
很多人读到这里,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想法:
这不是耍赖么。
按照这个逻辑,我可以把所有的图形都打散,你想让我给你拼出什么形状,我就给你拼出什么形状。
作者也想到了这一点,所以解释了一下,这只是一个例子。不过,现实生活中,我们确实会无意识地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必要的限制,阻碍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。
比如,有些环节本来就是不需要的,但因为之前有人这么做,我们也就不假思索的认为其他路走不通。
很多事情只是一个“度”的问题,像我一样把图形打散,也许就破坏了题目的原有目的。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,只要不引起巨大的损失,不妨试着打破一些前提,说不定就能获得新的灵感。
技巧2:暂停正误判断
思考的目的是什么?作者的答案是:
有效。
所谓有效,就是追求最终结果的正确,而对于过程中的一些错误,要足够包容,让它不至于影响整体的进程。
这也是横向思维最关键的一点,不追求每个步骤都正确,对于一些存疑的环节,能够暂停正误判断,给它一点时间去发展。
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动态的。开始时不完美,甚至是漏洞百出,但给它一些时间和空间,就能自己纠正错误,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。
在我们思考解决方法时,尽量不要过多评价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“多产生”想法上。等到需要筛选和落地时,再开启批判模式。
如果要求每一步都正确,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步也迈不出去。
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《投资中最简单的事》,里面有一句话和这个技巧如出一辙:
一个赚钱策略正因为不是每次都奏效,所以它才是有价值的。
如果一个方法永远赚钱,那么所有人都会用,进而把利润全都套光,最终使得这个方法失效。
技巧3:联系的双向性
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双向的,但我们通常只关注其中一面。
比如,老师和学生的关系,看似是老师在教学生,其实学生也在反向塑造着老师。
我之前教过一段时间的托福。我发现如果学生是学霸,通常能提出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,进而逼迫老师给出更准确的答案,而学生基础薄弱一些,老师在教学过程中,也很容易不自主地走神。
如果一个老师,为了自己方便,长期挑学生中的“软柿子”捏,最终的结果是自己慢慢退化,永远讲同一套东西,不会得到任何进步。
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高铁。
日本政府为了缓解东京的人口压力,在东京和大阪之间修了高铁,希望东京人转移到大阪去。但结果是,高铁修好了之后,大阪人反而去了东京,导致东京的人口从2000万涨到了3500万。
这种联系的双向性,给我们在横向思考的创新上提供了一些思路。
技巧4:巧用类比
通过将不熟悉的东西,类比成熟悉的事物,再通过后者的演变来理解前者,是人们常用的手法。
这里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例子是:
数学。
所谓应用题,就是把现实世界的问题,“翻译”成数学语言,然后在数学世界里进行模拟,得出结论之后,再“翻译”回现实世界。
类似于“两个苹果,吃了一个,还剩几个”的问题,并不需要我们真买两个苹果,吃一个才能得出结论,而可以用数学计算来模拟出结果。
这样的类比能帮我们进行“横向思考”。
除此之外,类比的另一个好处在于:
不完全一样。
类比物和原事物不可能完全相同,所以在模拟时,有些属性会出现偏差,而这些偏差可能会带来新思路。
比如,如果把投资比喻成滚雪球,那么这里的“雪”对应的是什么?“滚动速度”是什么?“雪球大小”是什么?“坡道斜率”又是什么?
这些类比当中的具体属性,都会刺激人们的横向思考。
技巧5:打破顺序限制
作为线性动物,接受信息的顺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。
书中给了一个例子,就是按照它给定的顺序来摆图形。
如果第一次把1和2摆成矩形,后面的所有图形都会被限制在“扩充矩形”的框架中,导致最后一个平行四边形无法融入。
但如果改变起点,让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,并且按照这个逻辑来摆,最后一块拼图也能摆进去。
我们在完成某些任务时,虽然前面进行的很顺利,但到了某个环节就无法进行下去了。
这时,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纠结于这个环节本身(改造上面的6号拼图),而不会想着能不能调整顺序和框架,把原有的结构改变一下。
这里有沉没成本的限制,有思维上的固化,尤其当前面进行的很顺利的时候,放弃之前的成果显得更加困难。
但当发现问题不对的时候,应该及时止损,调整策略。
总结
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的:
所谓问题,就是“你有什么”和“想要什么”之间的差距(A problem is simp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one has and what one wants)
这个差距需要用思维和行动来弥补,过程中未必一帆风顺,而横向思维就像搭建桥的过程,往往等到最后一块砖放上去之后,整个桥才能立起来。
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,看似矛盾,实则互补。想要运用自如,还需要更多的练习。
推荐文章:
学了那么多经济学,为啥还是穷人?| 《The Psychology of Money》阅读笔记
上一篇:读者才是作者最大的财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