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反道理】越安全,越危险

Image

有用的道理,都是“反”的

之前推荐过一本书《投资中最简单的事》,里面提到了一个说法:

看起来更危险的时候,可能恰恰是更安全的机会。

股市下跌时,人们不敢入市,觉得非常危险,但这只是表象。实际上,随着股市下跌,危险性是下降的。因为烂股票的泡沫被挤干,好公司的股份便宜了,这个时候,才是最适合入场的。

反倒是股市一片欣欣向荣,每个股票都隔三差五涨停时,才是危险性增加的时候。不可能所有的公司都有好的业绩,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开始成为股神,那些一片大好的K线,明天就能掉头死给你看。

股票市场如此,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,很多危险只是看起来危险,实际参与进去的人,反倒能够收获更为长久的安全。而那些看起来非常安全的位置,也许正面临土崩瓦解,瞬间就会让你掉入深渊。

1.

真的有铁饭碗吗?

不论是填写高考志愿,还是毕业找工作,许多学生都会听到家长的劝解,希望他们能追求稳定的方向,也就是俗称的“铁饭碗”。

过去的“铁饭碗”是进入体制内。当然,现在也有不少父母,希望孩子毕业后马上考个公务员,一年到头旱涝保收。

现在的“铁饭碗”是进入大企业,不论是BAT这种国内的大公司,还是奔驰宝洁这些传统的外企,总之能够成为一艘大船的螺丝钉,这辈子似乎就算有保障了。

但真实情况,恐怕并没有那么乐观。

早年上网的朋友可能知道一个东西:Flash

这是一种制作网页游戏,动画的软件,当时非常流行。不少网站都以优质的Flash动画作为引流方法,一部好作品能够有几百万的点击。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《大学生自习室》,估计不少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应该听过。

那个时候,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大力招聘Flash工程师,相关的培训行业也是异常火爆。只要你能学会Flash,就能进入大公司,拿到高薪水。

但是这样的繁荣的景象,并没有维持多少年。2010年的时候,乔布斯就宣布,苹果手机不再使用Flash,因为它影响手机性能。就连Adobe公司(Flash软件的开发商)也决定逐渐放弃这款产品。

那些辛辛苦苦打磨技能的工程师,好不容易爬上了一艘大船。他们可能担心,会不会有新人来抢占位置,因此拼命钻研。结果等来的不是新船员的竞争,而是整艘船的沉没。

曾经如日中天的诺基亚,柯达,MSN,Yahoo都已经成为过去式。我们可能连头都没空回,因为替代他们的新生力量太强大,强大到让我们忘记这些曾经的企业和服务。

科技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结果,就是技术更替的速度远远低于人们的寿命。

在过去,由于技术更新比较慢,一套技术甚至能够沿用几代人。所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“如何延续手艺”上,父辈的经验和技巧,是子孙生存的基础。

但是,现在别说几代人,就连一代人都要在有生之年,经历数次的技术革新。你甚至都没时间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,这个领域就已经过时了。

即便是看起来能够吃一辈子的职业,比如律师,医生等,其实过得也并不轻松,绝非外人想象的那样一劳永逸。律师要不停地学习新的法律解释,不然无法处理新的案件;而医生也要不停学习新的行业进展,以便确保自己做出更有效的诊断。

你现阶段的稳定,恰恰可能说明,你也许不适应下一个时代。

就像诺基亚的墓志铭一样:我们什么都没做错,但我们输了。

2.

看不见的安全

打开手机,你能看到无数的消息推送:美国又出现了校园枪击案;印度女孩在公交车上被强奸;中东发生了恐怖袭击;国内的博士生被投毒。

网络的发达,让我们瞬间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坏消息,毕竟这是媒体天然的属性,不吸引眼球,还能叫什么新闻。

这个世界太危险了,明天估计就要完蛋。

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,我们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和平富足的年代。我们的食物更充足,医疗更发达,通讯更便利。即便是大国间的冲突,也只是打打嘴炮,搞一搞对方的经济,真要动起手来,谁都吃不消。

很多危险,只是“看起来危险”而已。

美国的“9·11”事件发生后,人们普遍不敢坐飞机了。但实际上,正因为有了这起事件,暴露在外的风险大了,但隐藏的风险却降低了。

随后发生的情况是,“9·11”事件后的10年,是美国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。而“9·11”之后的几个月里,许多人因为害怕坐飞机而选择了驾车出行,高速公路车祸中的死亡人数比往年增加了1500人。

稍微做一些调查就会知道,相同距离内,乘车的死亡率是乘飞机的60多倍。也就是说,飞机的安全性要比汽车高很多,虽然坐飞机能够感受到的风险很大(飘在空中,毫无安全感),但实际的风险很小(出事的概率仅为600万分之一)。如果你愿意,卖航空保险是个不错的生意。

Image

有些事情,只是看起来危险,但由于事前已经暴露了足够的风险,并且引起了足够的重视,可能反倒是相对安全的。而那些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,一直被保护得很好的事物,可能因为一些未暴露的风险,而脆弱不堪。

最典型的就是大包大揽的父母,和他们养大的巨婴。

父母们事无巨细地料理孩子的事情。从穿衣到吃饭,从上学到择偶,似乎孩子离开他们之后,就要当场毙命。

他们习惯于恐吓式教育。从小时候的“晚上有妖怪吃小孩”,到上学后的“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”。这样的方法,能够让孩子停留在你身边,感觉似乎更加安全了,但他变得更加胆小、懦弱、害怕与人交流、恐惧新的环境,最终要面对更大的危险。

世界固然不美丽,我们不能太傻太天真,以为所有人都善良淳朴。但这个过程,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试错,将错误当作一种信息源,来动态的了解这个世界。

否则,就会像无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除非你能一直保证这种“安全”的环境,不然等到他不得不走出培养皿的时候,面对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。

3.

唯一不变的是什么?

多年前,有一本很火的书,名字叫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。书里的具体情节已经记不太清,但核心的一个观点是;

唯一不变的就是“变化”本身

记住这个结论就足够了。

如果我们接受这个大前提,承认世界的主题就是变化,永远不存在所谓的稳定状态,那么就能理解,为什么“越安全”,反倒可能“越危险”。

世界在不停变化,它反映的是一个平均值。我们作为其中的一部分,也要满足这个平均。那么当你的世界长期不变化,看似很稳定的时候,可能就需要一次大的变化来“中和”这种稳定。因为这样,才能保证你重新回归到变化的平均值上。

最能反映这种现象的,就是那只有名的火鸡。

一只火鸡被屠夫养了1000天,每天都觉得“屠夫爱自己”,今天会和昨天一样,被细心的照料。直到感恩节来临的那天,火鸡的眼泪掉下来。

为了中和那1000天的安稳,火鸡需要承受的是屠刀。

这只火鸡的故事,有一个现实版本:

90年代东北的下岗工人

在下岗之前,这些东北的工厂,就是工人们的避风港,保证他们的养生送死。工厂里有幼儿园,医院,公安局,报社,电视台。除非有命案发生,否则工厂就是工人们的全世界。

而且,工厂的高福利和高津贴,让很多从小在厂子里长大的孩子,都不知道东西是需要买的。

有位哈尔滨的作家贾行家,他在《一席》做过一个演讲,讲述了这段时期的故事。他在演讲中,描述了当时大国企里体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。

这一些似乎都是永恒的。但他们不知道,这些看似稳定的钢筋水泥,某一天会像纸造的房子一样,被人一把火烧光。国家开始国企改革,那些曾经体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。

演讲者的姨姥姥当时是车间主任,拿到了四万块钱的“买断费”(“买断”就是给你一笔钱,然后和工厂断绝关系,相当于一种辞退的补偿)。虽然这笔钱不小,但是当时刚好姨姥爷得了心脏病,需要做搭桥手术,所以这笔钱又都花在手术上了。

当时下岗和心脏搭桥是两件挺流行的事。

4.

安全感来自哪里?

BAT当中,马云应该是最有远见的,因为他说过一句话:

企业永远要在最好的时候转型

整个阿里的布局,也体现了这句话。在B2B时期,孵化淘宝;在淘宝时期,孵化支付宝;在支付宝时期;孵化蚂蚁金服。永远在最好的时候,考虑如何改变,并不依赖已有的优势。

我们不是马云,也不会创造阿里。但就像我在《你就是自己的CEO》说过,你就是一个不能破产的企业,当好这个CEO,是你无法规避的责任。

如果承认这一点,那我们都要记住马云的这句话。

在最好的时候选择改变。看似危险,实则安全,因为你还有时间和精力,你还输得起。而当你已经深陷泥淖时,不得不选择改变时,痛苦和风险都将变得更大。

同样的道理,我在《【反道理】越不急的时候,越要着急》里面也提到过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能如何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呢?

经济独立,人格自由

经济独立:金钱是衡量你价值的最好标准,没有之一。你能赚到钱,说明你在为别人创造价值,你赚得越多,说明你的价值越大,别人越需要你。你需要不停提升技能,不停满足他人的需要。

人格自由:当自己的主人,不依赖外界环境。分清是自己贡献了价值,还是沾了公司或职位的光?离开它们,你是否还被人需要?自己做决定,承担后果,过程很痛苦,但这是每个独立人的必经之路。

这两点并不容易,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。有多长?一辈子吧!

而这些恰巧就是安全感的来源。这个世界不停变化,你也需要不停变化,才有机会和它处在一个频率中,否则被历史甩下车,只是时间问题。

贾行家在演讲的结尾,很平静的说了一个总结,但却引人深思:

我强烈的感觉到,我们又来到了这样一个转折面前。在这种转折里,有的人注定会被送到风口,送到浪尖;有的人会被送去水底,甚至在石头上撞得粉碎。这一次失落的不知道是谁,是不是我,有没有各位?

贾行家的演讲,名字就叫《纸工厂》。

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,都是讲者亲历的人物和故事。听起来非常神奇,甚至是魔幻,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,而且不过是二十多年前。

我自己作为一个东北人,也能看到这次转变留下的痕迹。说不定多年以后,有人会像他一样,站在另一个讲台,诉说我们这代人的故事。到时候,他会说什么呢?

上一篇:【碎片】真的有“价值投资”吗?

下一篇:【喜欢】皮囊 | 看见他人,理解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