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看《皮囊》都会流泪。
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,蔡崇达用朴实的语言,传达了最有力的情感。
这本书里,他记录了自己的母亲、父亲、儿时的玩伴,还有阿太(外婆的母亲)等人的故事。虽然故事发生在闽南小镇,但你能从中看到身边的人,包括你自己。
蔡崇达用诚挚的语言,把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。
你会发现大家都在经历着类似的痛苦,有相似的体验。我想这就是文字最大的魅力,让我们感到不孤独,从别人身上,读到自己的故事。
蔡崇达之所以写这本书,是因为父亲去世。
之前父亲患有中风,病情每况愈下。他希望能多赚些钱,带着父亲去美国看病,但终未能如愿。
当他回想父亲时,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,而当父亲最需要陪伴时,他却不在父亲身边。这一切让他感到异常难过,于是他开始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,来寻找父亲,理解父亲:
用文字,去抵达。
他通过搜索记忆,勾勒出了自己与父亲的最后时光,最终理解了父亲,并与做了一次完整的告别。那篇文章就是《残疾》,是《皮囊》的第三篇文章。
写完这篇文章后,蔡崇达用同样的方式,不断地“看见”过去的人和事,试图理解并整理他们。这需要耐心,更需要勇气,那些最重要的人,恰恰最能触痛你。
我们到了某个年纪,都要试着与过去告别。
尤其是很多走出家乡,离开家人,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。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未来,我们成了某种程度的“孤魂野鬼”:已经离开了故乡,但却还未到达远方。
在这悬而未决的时段里,《皮囊》给了我们这些人很大的安慰,让一群失去故乡的人,能够收获一些温暖。
1.
肉体是拿来用的
《皮囊》这个书名是第一篇文章标题,讲述的是阿太的故事。
阿太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学,总结成一句话就是:
肉体是拿来用的,不是拿来伺候的。
所以她能把自己的儿子扔到海里,让他“自生自灭”地学游泳。也可以在切排骨切掉一个手指时,无动于衷,静静地看着家人慌乱成一团。
即便是自己的女儿(蔡崇达的外婆)去世,她也没掉一滴眼泪,因为在她看来:没有了肉体的束缚,灵魂会变得更加轻盈。
阿太唯一一次哭,是因为自己摔倒后,躺在家里动不了了。她很难过,因为自己的灵魂被这个肉体困住了,无法自由地生活了。
我们都太会伺候这身皮囊,却不会好好利用它。
人能够选择自己的衣着,发型,朋友,伴侣。哪怕是亲人,甚至是父母,如果你不想,也可以和他们断绝关系。但唯独这个肉身,你永远无法摆脱,也不能选择。
如果说,人的本质是灵魂,那么你的身体就是一座牢房。你出生就被关在这里,没得选,只能拖着它过完一辈子。
从这一点来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限制,尤其是那些被困在残疾身体中的灵魂,需要遭受更为艰难的折磨。
保持健康很重要,但它不是目的。
这身皮囊是老天给我们的工具。工具需要保养,但更需要物尽其用。
2.
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
据我观察,女性在困难面前,似乎总是更加坚强。相比之下,很多男性的勇气,只是一种“无知无畏”而已。
但即便如此,女性还是更愿意去鼓励身边这个“胆小”的男人,陪伴着他一直成长,甚至用一辈子来帮助他完成一些夙愿。
“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,然后盖一座大房子。”这是父亲许下的诺言,蔡崇达的母亲相信了,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家。
攒钱,买地;借钱,盖房;攒钱,盖二层…..这样的故事一直持续着,期间有想吃老鼠药自杀的绝望,也有宴请宾客的骄傲。那座房子不只是一个住处,更是一家人的自尊心,是支撑母亲生活的一个理由。
当年那个男人许下的诺言,她要亲手帮他实现,而且不能打折,要完整的实现。
当孩子们责怪母亲“不惜一切代价”要盖楼时,平时文弱的母亲大声说了一句:
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,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。
后来父亲去世,母亲依然希望把楼盖的再高一点,要成为全镇最高的房子,这样这个家就算站起来了。那时的蔡崇达已经知道了这座房子对于母亲的意义,即便这座房子半年内会被拆掉,他也只是说了句“好啊。”
母亲哭了。
她说:如果这个房子没建起来,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,无论住什么房子,过多好的生活。
人究竟为什么活?
每个人在某个时间点,都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。
“虚荣心”众多理由之一。那种不希望被人瞧不起的愿望,那种希望成为人上人的欲望。
过去认为这种想法很幼稚。但足够诚实的话,不得不承认,它就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重要动力:不能输了这口气。
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这样的事。完成了它,你就出了这口气,生活就完整了。如果没做到,即便在外人看来再成功,那口气永远憋在心里,无法排解。
3.
到不了的远方
文展是小镇里的“天才”,是蔡崇达儿时的玩伴。
作为镇里学习很好的孩子,他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,甚至应该称为缜密的作战计划:
未来一定要到大城市生活,所以要考上大学或者省城的重点中专。考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,这虽然不难,但是经济压力大,所以还是重点中专比较好。而上重点中专需要控制分数,要刚好落在录取的分数区间,多一分,少一分都不行。为了在大城市留下来,获得发展的机会,需要培养领导力。未来要在学校当学生会主席,这样就能接触到各个单位,就可以借机让他们选择我…..
文展会隔三差五组织孩子们到家里来玩,为的是培养自己的“领导能力”;他会整理中国历史大纲,这样能够在作文中引经据典,并且公务员考试也能用得上。
同时,他还在做一件“伟大的事”,就是每天晚饭后,整理某一年的重大历史事件,并找到导致它发生的原因。这样一直到十八岁,就能整理出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,这将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。
当时的蔡崇达十一岁。目标明确的天才文展,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目标的废物。
事实是,文展只算对了前半部的剧情。到了大学之后,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个听话的演员,没人在乎他的剧本。加上他兔唇的先天缺陷,让他遭受了不少的打击。
文展在给蔡崇达的信中写道:要考大学,不要考中专。要做好心理准备,到了大城市,你会发现,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有多么粗鄙。
随后,他认真地补充了一句:
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,它拖累了你。
每个人都有过梦想,也都经历过梦想的破碎。那些缜密制定的计划,那些无懈可击的设定,在破碎的那一天,会格外刺痛当事人。
后来,蔡崇达来到北京,开始工作生活,算是走出了小城镇。
回家的时候,他碰到文展,两个人简单聊了几句,文展忍不住说道:对不起,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厌恶你!凭什么是你?为什么不是我?
作为同样来自小地方的人,我理解文展的心情。
每个郁郁不得志的人,总要找到一个理由,或者是借口。那可能是原生家庭,可能是老师学校,可能是比你混得好的同学,也可以那个你无法选择的故乡。
4.
写作的目的
《皮囊》对我最大的意义,就是展现了写作的真正意义:
看见他人,理解自己
蔡崇达说,当他写《母亲的房子》时,他才真正看见并理解,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;在写《皮囊》的时候,才明白阿太留下的最好的遗产。
这点让我有点羞愧。因为他所记录的这些人物,全都能在我身边找到,而且他们身上的故事,同样值得记载。
比如,我有一个中学的同学,和文展一样,很有自己的想法。他在中学的时候,开始写自传,想着未来某天自己成为大人物之后,就不必搜索记忆来完成这部分工作了。后来,他来到大城市上大学,毕业后回老家创业,结果并不理想。
秉持这种理念的写作是困难的。
因为你要有耐心,真正听到他们的故事,看到各种复杂的处境,让时间帮你筛选出有价值的细节。你要足够诚实,有些故事会触痛你,甚至展现出你的卑微,但你要面对它,并记录下来。你更需要勇气,你不光是在记录生活,更是在解剖自己。
但只有经历过这种洗礼,你才能有机会看见他人,理解自己。你知道这些人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样子,而你又是如何成为了现在的自己。
每当阅读《皮囊》的时候,都能感受到文字的价值。它不只是为了表达,而是为了帮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,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。
就像这本书的结尾,作者引用了普鲁斯特的一句话
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。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,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。
《喜欢的事物》是一个系列文章。
在这里,我会记录自己喜欢的人和物,并找出它们身上吸引我的闪光点,或许你也会喜欢上这些事物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我想通过这个系列,真正了解我自己。
上一篇:【反道理】越安全,越危险
下一篇:【碎片】所以,你能拿我怎么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