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,里面有个很不错的观点:
钱是可交易的时间
我们银行账户里的数字,都是用我们的时间换来的。也就是说,它们是某种被“冻结”的时间。由于不同人的时间价值不同,所以即便是同样的时间,冻结之后的数值也不同。
金钱交易的过程,本质上就是时间交易。
你的时间值钱,就能换到更多廉价的时间。反之,你的时间不值钱,就只能通过量的积累,来换取更有价值的时间。
比如,体力劳动者的单位时间价值,通常低于脑力劳动者。这也是为什么你辛苦打工一天赚的钱,可能还没有律师医生说几句话赚得多。
当然,律师和医生们为了能获得如此高的单位时间价值,必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,所以世上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。
就像《【反道理】越勤奋,越懒惰》说过的那样,多用具体的标准去衡量自己,你会得到更准确的评价。比如,你现在的时间到底值多少钱?
1.
价格就是价值
关注过投资的朋友,一定都听说过“价值投资”,因为这是股神巴菲特经常提及的词儿,哪怕不是很了解,也觉得很牛逼。
不过,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
什么是价值?
似乎它是一种事物内在的属性,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,所以才会存在所谓的“价格回归价值”,也就是随时之间的推移,价格会重新反映事物的价值。
但我不这么认为,我觉得:
价格就是价值
首先,所有的价值都是主观的,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客观价值。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,需要人来评判,而这个过程,就只能是一个主观的过程。也正因为每个人对于同样事物的评价不同,市场上才会出现交易。
一个斧头值多少钱?一把小提琴值多少钱?一个物品单独存在的时候,我们是没有办法判断他的价值的。只有它和评价者同时出现时,才有可能判断。
比如,小提琴家手里的斧头,伐木工人手里的小提琴,这两个组合明显都是没什么价值的。正因为小提琴家对小提琴的评价大于斧头,而伐木工人对斧头的评价大于小提琴,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交换,并获得自认为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。
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,我们评价一个物品的价值,最明确的方法就是:
你愿意花多少钱买?
一个口口声声说这个东西有价值,但是却不愿意掏钱买的人,其实多半还是不认同它的价值的。人都是趋利避害的,如果我能用100元,换来在我心中值1000元的东西,我肯定会去换。如果没有,只能说那个东西不值这个价。
所以什么是价值呢?价格就是价值。现在的价格,就是现在的价值,未来的价格,就是未来的价值。那些所谓价值投资的人,其实无非也只是在赌,未来的价格会更高而已。
价值其实是个非常虚的词,而且没有办法证明或者证伪。这就好比你说一个人骨子里是好人,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呢?然后你说,即便他现在作恶多端,但是总有一天他会改邪归正,回归到他好人的本性。
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。他现在做坏事,他就是一个坏人,我可以赌他未来会做好事,但我不会承认现在这个王八蛋是个好人。
2.
公司是阻止能量耗散的容器
很多人抱怨996,觉得黑心老板剥削他们。我的想法刚好相反,大部分员工应该感谢公司,因为有了公司,他们的廉价劳动才会产生价值。
劳动本身并不产生价值,只有别人愿意购买的劳动,才是真正价值。
好比你去深山老林,花一天的时间挖一个大坑,虽然也做了很多功,但并不创造什么价值,更不会有人愿意为了你的这些劳动,支付任何费用。
想明白这件事,就会知道,如果没有公司的整合和安排,我们的很多劳动其实没有价值的。
比如一个车间流水线的工人,他的工作就是拧螺丝。哪怕他拧螺丝的技巧再好,工作再勤奋,这颗螺丝如果不是拧在流水线的机器上,那就没有多少价值。你在家拧上几千个螺丝,也不会有人给你一分钱。
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大部分无法单独出售的工作。你只要想想,自己现在做的事情,如果脱离了一个组织,是否还能创造出等价的价值,就会知道公司帮你做了多少事情。
当然,这也不是说员工就要感谢公司,毕竟大家都是公平交易,你出一份力,拿一份工资。只不过,不要觉得公司在剥削谁,因为正是有了公司的存在,才使得原来廉价的劳动,变得更加值钱。
每个人都好比是一滴热水,公司就是那个保温杯,因为有了它,我们的能量才有了用武之地,并且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。
3.
时间足够长,一切皆泡沫
不论是受人追捧的价值投资,还是人人唾弃的庞氏骗局,其实在我眼里都是一回事儿。
它们唯一的区别,只是时间上的长短。你把那些几十年声称创造价值、后来又被淘汰的企业K线拿出来,然后把年换成周,就是一个庞氏骗局的走势图。
我看不出时间长的“投资”,比时间短的“投机”好在哪里。因为:
时间足够长,一切皆泡沫。
这也是为什么,我挺讨厌别人说什么“长期看来会涨”。抛开具体的时间限制,这句话就是一句废话,因为没办法证伪。
只要它没涨,我就说时间还不够长,问题是我们才能活几年?你跟说一个东西,一百年以后能涨,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,因为那时候再涨,还关我屁事啊!
任何事物,都无法逃脱“时间”这个维度,所以抛开它来谈问题,就是耍流氓。
我并非在奢求一个准确的答案,我只希望能够有一个可验证的答案。哪怕是错了,我们起码也能对比曾经的预测,找到出问题的地方,这样才能反馈修正。如果所有的事情,都推给时间,未免太不负责任。
4.
被误解的共同富裕
邓小平说过:要让一部分地区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、其他的人,逐步达到共同富裕。
后来在网上看到一张图,感觉是在打脸这句话。
这幅图估计也只是抖机灵画出来的。如果只是为了搞笑,自嘲一下自己的现状,我觉得倒还好,如果是为了引发大众的仇富情绪,那就非常恶劣了。
我觉得邓小平说的是对的,只不过大家对于“共同富裕”的理解有些偏差。正常的情况,应该是介于两幅图中间,也就是上层确实占据了大部分财富,但从绝对数量来说,每个阶层都有提升。
首先,一定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。大家都穷,谁还能过得好?有能力,感冒险的人,就应该先富起来,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。蛋糕做大了才有东西分,不然一群穷人干瞪眼吗?
但是,共同富裕,并不代表着“均贫富”。先出发的人,花了更多的成本,承担了更多的风险,一不小心就可能成先烈,理应得到更多。
而且,正因为有了贫富差距,人们才有了奋斗的动力。如果努力赚钱的人,得到不到应得的回报,谁还有动力去追求财富呢?
蛋糕做大之后,即便富人占据的相对比例变多,但留给穷人的绝对数量还是比之前多的。
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。现在普通人享受的生活,要比过去的皇帝还奢侈,即便人家贵为天子,也没有手机、淘宝和外卖。不让一部分人有机会先富,就没人做蛋糕,没人把蛋糕做大,大家都没得吃,只能一起过苦日子。
所以不必仇富。我们的普通人,最终都是沾天才们了光,才有机会用较低的成本,获得现在的生活的。
5.
抽象能力
世上最大的不公平,是智商上的不公平。
智商就像身高、肤色一样,是一个人的属性,虽然可以提升,但确实有天花板。就像你努力运动,可以提升身体素质,但是几乎不可能成为科比或者C罗。
我们很容易接受身体上的限制,但却不敢承认脑力上的限制,可能只是因为它不够明显吧。
智商可以有很多种体现,比较明显的是:
抽象的能力
一个人的抽象能力越好,基本上可以判断他的智商越高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想要判断一个孩子的智商水平,其实很简单。等到小学数学开始教应用题时,基本上就能看出孩子的聪明程度了。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,比较系统地用数学工具来抽象现实世界。
一个孩子能不能把“得到”,“赢取”,“收获”,“拿来”抽象成数学中的“加法”;能不能把“损坏”,“吃掉”,“弄丢”,“拿走”抽象成数学中的“减法”;这些都是智商的体现。
然后,他们可以把现实的问题,抽象到数学的世界,并利用数学世界的法则解决问题,随后再翻译成现实语言,这一整套过程,都是抽象能力的考验。
而这只是最初级的抽象。随着生活变得更加复杂,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抽象的场景。而且有些是人为设置的抽象障碍,那些复杂的盈利公式和赔偿体系,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。
这些智力门槛的设置,只是为了收取智商税,而对于那些看懂的人来说,他们会选择揭穿么?当然不会,他们会迈过去,然后加入那道门槛背后的群体。
所以那些用高级抽象模型套利的人,其实并不太担心,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懂,看懂的人都加入他们了。
上一篇:【反道理】越勤奋,越懒惰
下一篇:【反道理】越安全,越危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