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野心的人,从来不会等着被挑选,他们会主动出击。
美国橄榄球队每年都要招新教练,他们把面试者分为两种。
第一种是面试官问什么,他们就答什么,全程让面试官主导。第二种是主动回答,并展示成果,全程自己主导。
他们说,第一种人是在interview,第二种人是在audition。
在中文中,这两个词都是“面试”,但还是稍有差异。
interview更多是一问一答,audition则是被面试者主动展示,也可以翻译成“试镜”或“试演”。
美国的明星教练Nick Saban当时就是用audition的方法,成功赢得了球队高层的信任,并且成为了教练。
当时在会议室,高层见到每个面试者,心中都会嘀咕:这个人是不是我们要找的?
而Nick的出现,彻底打消了他们的疑虑。
Nick走进了会议室,简单寒暄几句后,掏出了一个黄色文件袋,里面装着各种手写的笔记和查找的资料,然后他接管了整场面试。
这些笔记当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的计划:从如何组织训练营,到更衣室的布置。从聘用哪个助理教练,到对手的优缺点。
只要你能想到的,他的笔记里就有,而且全都有详细的数据支持,根本不接受任何反驳。
不光如此,他还给球队规划了一个五年计划,每一年的具体目标,达成目标的计划和预算,考核的标准等。
这些都是他十多年一点点记录的经验,很多都是从优秀教练那里“偷学”来的。
面对这样的候选者,高层还有什么好犹豫的?
畅销书作家Ramit Sethi把这种方法叫“公文包技巧(Briefcase Technique)”。
大致的做法就是:面试前做好万全的准备。寒暄过后,马上进入主题,把调研成果展示出来。包括现在公司存在的问题,可以如何具体改善,需要什么样的资源,花费多少时间,自己能发挥的作用等。
这么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:
和其他应聘者区分开来
99%的人都只会循规蹈矩,准备一下自己的简历,最多再准备点面试技巧。
这样就会让面试变成一次“即兴演出”,面试官问什么,你就答什么,让自己完全陷入被动当中。
如果用“公文包技巧”提前做好调研和准备,就会有巨大的“信息差”优势。
你知道的,面试官不知道,他就是弱势的一方,只能听你说,整场面试就会由你来主导了。
当初一个年轻人,就是用这个方法,成功搞定了硅谷大佬Peter Thiel,拿到了一千万美金的预算和三十万的年薪。
当时,有一个叫GAWKER的媒体一直在黑Thiel,公然宣称他是Gay。
Thiel一直看他们不爽,但双方也就是打嘴炮,直到一个年轻人出现在了Thiel的饭桌前。
这个年轻人同样拿出了一个文件袋,里面装了如何搞死GAWKER的详细计划。
总结一下就是:先成立一个壳公司,雇调查记者和律师,在GAWKER的所有报道中找漏洞,放大不实报道,把它搞破产。
这个计划里有非常详细的时间表(3~5年)和预算(1000万美金)。
Thiel当时觉得这个计划很难,结果年轻人说了一句:如果没人做难的事情,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?
面对这个详尽方案和有野心的年轻人,最终Thiel还是答应了他。几年后,GAWKER成功被搞垮。
前段时间,一直在讨论“小镇做题家”的问题。
我个人作为一个“做题家”,当然清楚其中的不足。但如果目标是考大学,除了成为“做题家”别无他法。
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,重点不是应用,而是分层。所以知识不需要实用,但要足够难,这样才能区分谁上北大,谁上三本。
这种“做题模式”本该在大学期间慢慢改变,但因为各种原因,现在的大学依然还是高中的延续,大家在做的多半是无效的内耗性竞争。
这也导致大学生踏出校园,开始实际工作时,还是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。
《 所以,具体要怎么做呢? 》中提到了,这个世界不缺大道理,缺的是具体的解决方案。
昨天的《 从网吧网管,到谷歌设计师:一个辍学生的故事 》,也展示了完整作品的重要性。只要你能给出具体的东西,让对方可以迅速识别你的价值,哪怕是一个辍学生网管,也有机会一步步进入谷歌工作。
关于这种“公文包技巧”,我记得老罗也有过类似的求职经历。
我找了他当年进入新东方的求职信,放在了今天的二条文章中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,他是如何通过文字展现价值的。
如果你刚好在找工作,利用这个“公文包技巧”,会让你的面试过程更加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