叮咚,金钟民的邮箱收到了新邮件,发件人一栏写着:谷歌人事部。
他平静地打开邮件,第一行写着:
恭喜你成为谷歌的一员。
从辍学的网吧网管,到谷歌全球设计师,这一路的酸甜苦辣,只有他最清楚。
1.
从辍学网管,到网页设计师
出生在韩国小城市的金钟民,本想在考上大学之后有所作为,但大学让他失望了。
无聊的课程,高昂的学费,让他在入学两个月后,果断选择了辍学。
韩国和中国一样,都是学历内卷的国家,放弃大学文凭意味着放弃一条好走的路。
但金钟民还是不想浪费时间,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但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。
辍学之后,为了养活自己,他选择去网吧当网管。
虽然工资不高,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。
网吧的工作很轻松,他没用多久就适应了。随后他就发现,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被一件事儿占据了:
网络游戏
当时网络游戏正风靡,在网吧工作的金钟民,当然也被吸引了进去。
经常是晚上一边上班,一边玩游戏,白天回家补觉,如此循环往复。
某天,游戏中的网友们组织了一次线下聚会,金钟民看到了这些熟悉的陌生人。
在网络世界呼风唤雨的一群人,见面后全都在抱怨生活不容易,不知道去哪儿找工作,妥妥的一副 loser 形象。
看着这群人,他突然清醒了:我和他们不一样,我还有未来,还可以改变命运。
那天聚餐结束后,他回家把游戏都删了,并在网上找新的工作机会。
刚好一个朋友拿着网页设计培训的传单来找他。他看完课程介绍,觉得这个职业可能适合他,就去找网吧老板辞职。
老板跟他说,你这么一个高中文凭,又没有什么背景,出去上个培训班,以为就能找到工作吗?
他知道老板是好意,但之前的辍学经历让他知道只有排除了错误选项,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路。
跟网吧老板告别之后,他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培训班。
虽然朋友半途而废,但金钟民坚持了下来,并在结业之后,在一个小事务所,找到了网页设计的工作。
工资比之前高了一些,但更重要的是,他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些技能,并且开始做自己儿时最喜欢的事情:
创造作品
由于家里人都靠手艺吃饭,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己制作各种模型。
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老了以后也能创造些东西,没想到这种创造最终靠代码实现了。
2.
从釜山小公司,到首尔大企业
熟悉了小事务所的工作后,金钟民开始关注大公司的工作机会。
他看到很多首尔的公司,网页做的都非常好看,不论是设计美学,还是运转的流畅度,都让他望尘莫及。
为了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设计师,他每天都会定期查看国内外的设计网站,积累素材。
更重要的是,他开始搭建自己的网站,把平时的想法做成一个个作品集,晒在网上。
久而久之,有人知道了他的个人作品,公司有类似的工作时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
他看着首尔公司的网页,梦想着进入这些公司工作。
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他特意把工作几年的技术,融合到了一个作品中。然后拿着这个作品,直接给对方发送了工作申请。
由于这份作品很优秀,所以他很顺利就拿到了offer,从小城市来到了首尔。
之前在网上看首尔公司的作品,本来觉得这些人肯定是既懂设计、又懂编程,一个个都非常厉害。
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,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是分开的,大家都是各做各的,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。
不死心的金钟民还向前辈们请教,有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职位,就是既能设计又能编程。
结果前辈们纷纷嘲笑他,说他从小城市过来,没见过什么世面,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工作。
而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想法:既然世界上没有这种职位,说不定我可以做。
于是,在首尔的公司中,他也是一如既往地一边积累设计方面的经验,一边学习最新的网页技术。
那时,Flash 正如日中天,好多人只要掌握 Flash 语言,就能找到工资很高的工作。
金钟民当时也准备学习这门技术,所以看了很多本书。
交叉阅读的过程中发现,即便是同一个主题,不同作者的解释也不同,在这本书里没理解的部分,在另一本书里得到了解答。
而且重要的部分,每本书都会提及,所以掌握得更牢固。
有了这么一个“博采众长”的习惯,他很快就掌握了 Flash 技术。
当时他可以依靠 Flash 的这门技能,拿到不错的收入。但他知道懂技术的人不少,而能够用这个技术创造好作品的人不多。
技术日新月异,今天 Flash 流行,说不定以后就会被新技术代替,一定不能故步自封,得给自己找更多的挑战。
他在韩国的公司已经看到天花板,所以这次把目标锁定在了大洋彼岸:美国。
3.
从韩国,到美国
有了上一次的成功经验,金钟民这次还是如法炮制,申请工作前,先做了一个个人的作品。
因为多了几年的工作经验,加上自己之前一直在积累设计方面的内容,他很快就做出了一个比之前更好的作品。
拿着这个作品,他写了一封邮件,发给了心仪已久的美国公司。
邮件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,翻译过来大概就是:我是金钟民,我想申请你们公司的网页设计师岗位,我学习能力很强,附件是我的作品,请查收。
对方查看了他的作品后,马上意识到这是个人才,于是安排了视频面试。
虽然他的英语不太好,但只要表达没有太大问题,面试官并不在意这件事儿。公司更看中一个人的实力,而英语只是一个沟通工具。
经过了几轮面试,公司对他很满意,于是发出了工作 offer。
这里还有一个插曲。
由于金钟民没有大学文凭,所以无法申请普通的工作签证,只能申请特殊技能签证。
而公司既然决定录取,就会全力配合,给他配了一个律师,全程帮助他完成了手续的办理,最终顺利拿到了签证,来到美国工作。
来到美国工作之后,他发现美国的工作氛围和韩国完全不同,没有必须参加的聚餐,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放松。
如果说有什么相同的话,那就是他发现:
美国人也不是天才。
刚来美国工作时,他需要对接 Facebook 的应用接口,因为是全英文的工作环境,所以他不得不一边查词典,一边问同事。
几个月后,他已经熟悉了这项工作,任何人有关于 Facebook 的问题,第一个想到的是“去问问钟民”。
他发现自己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,这才再次意识到:这个世界上没什么天才,不论是首尔的设计师,还是美国的设计师,都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。
只要比别人积累的更多,就可以比别人做的好。
有了这样的心理建设之后,他也就不再害怕任何挑战,工作中也会时常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每次学习了一个新的技术,他都会自己做一个项目,来巩固这个技术。
而且只要发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,不论是之前已经做了多久的项目,他也会把它重新做一遍。
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,之前风靡的 Flash 技术,最终还是让位给了新的 H5 技术。
这次技术更迭,让一些新人找到了新工作,也让一些吃老本的人失业了。
当初就做好技术淘汰准备的钟民,这次还是飞快的学习了 H5 技术,并且一如既往地做了个人作品。
而这次的作品,让他有机会来到更大的平台上。
4.
从纽约,到硅谷
利用新技术做的这个作品,一发布就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,不光在国际上拿到了很多奖项,更是收获了几乎所有大公司主动发来的工作 offer。
都说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,只要你展现出了潜质,那些巨头是不会坐视不管的。
几个大企业的面试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。
其中一家的面试官非常傲慢,事前并没有介绍面试内容,只是说简单聊聊,结果在实际面试时,突然开始考核一些技术细节。
这让金钟民非常慌张,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,而他希望展现的是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因为这次不愉快的面试经历,他对其他巨头的人力部门也有了一些警惕。
但谷歌没有让他失望。
当谷歌给他发来面试邀请时,他还沉浸在之前的不愉快中,于是回复对方说:如果你们想找的是一个只会背书的书呆子,那还是算了吧。
结果对方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告诉他谷歌不是这种地方,谷歌想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。
看到这样的回复,金钟民决定去试一试。
谷歌的面试既轻松又严格。
说轻松,是因为对方不会考察你背书的能力,而是会和你讨论各种具体的问题。比起最终的正确答案,他们更关心你的思考过程。
你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,可以和他进行对话,并且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,和对方一起讨论。
说严格,是因为谷歌这种顶级公司,只招收最优秀的人才,所以会采取很多轮的面试,每一轮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员工的能力。
经过这种轻松而又严格的筛选,金钟民最终成功了。他从大学辍学的网吧网管,经过了十年的时间,最终成为了谷歌的一员。
进入谷歌后才发现,这里真的是藏龙卧虎,很多设计师的数学水平非常高,不少概念稍微讲解一下,对方就能马上理解。
而且还有很多员工,选择放弃谷歌的工作,出去自己创业。
他们知道即便创业失败了,到时候依然可以回谷歌工作,因为自己的实力已经得到过认可,所以根本不担心。
在谷歌工作过一段时间后,主管和他说,比起单打独斗,要多和其他人交流,这样才能有更多新的灵感,也会碰到更好的机会。
为了突破自己不善交流的弱点,金钟民开设了自己的 YouTube 频道:Interactive Developer(互动设计师)
Interactive Developer 就是之前他设想的那种,既能设计又能编程的工作。如今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,他找到了当初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。
以上就是金钟民的故事,一个辍学网管入职谷歌的传奇经历。
之所以知道这个人,就是因为在 YouTube 上看到了他如何通过一个作品,成功拿到了谷歌的 offer。
因为对他的经历很感兴趣,所以就买了他的自传,看过之后感触很深。
从网管到设计师,从韩国到美国,他一路走到谷歌的这段经历,确实证明了是金子都会发光的。
《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和当年的冷战有啥关系? 》梳理了大学生现在的困境,而金钟民的经历给这种困境一个解决方法:
用作品说话
比起大学文凭,一个完整的作品,显然更具有说服力。
互联网时代,只要你有好作品,直接拿着这个去找目标公司或老板,展现你的能力和天赋,对方就有可能给你机会。
这可能是对于多数没有人脉,没有背景的人来说,最佳的弯道超车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