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期间,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,德军的某个元帅坐着奔驰车在法国视察,结果突然看到了美军运送物资的火车。
火车中,装满了各种补给和装备,长达三英里。
看到这个情景,元帅停了下来,震惊地和随行人员说:
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了。
手下人不解的问他:“为什么?”
他说:“我的从军生涯中,还从未在一个地方,见到过像这列火车一样,装载这么多的物资和器材,而且…”
手下人说:“而且什么?”
元帅说:“昨天这儿还什么都没有!”
二战的结果,也正如这位元帅所料想的那样,盟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艾森豪威尔说过一句话:
Amateurs talk about strategy, experts talk about logistics.
翻译过来就是:菜鸟才喜欢谈战略,专家只和你聊后勤。
战士可以打赢一场战役,但物流和后勤才能帮你赢得一场战争。
1.
谁吃了饺子?
之前看过一个赌徒的回忆录,里面有句话印象深刻:
把钱带出赌场的人才是赢家。
据他回忆,在赌场里见到过形形色色赢钱的人,几百甚至上千万都是家常便饭。赢钱,在赌场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而其中有多少人,真能把钱带走呢?屈指可数。屈指可数的意思是,不超过十个。
哪怕你没去过赌场,平时在家里打打牌,也总归听过“先胖不算胖,后胖压倒炕”的说法。说白了,甭管你之前多牛逼,活着带走筹码,才算真本事。
这样的标准放到《三国演义》里,就是刘备曹操诸葛亮忙着剁馅擀皮,做了一锅饺子,最后被司马懿一口端了,然后抹了抹嘴说:辛苦了各位。
过去看《三国》,和小伙伴讨论这里谁最牛,有说关羽的,有说赵云的,但从来没听人说过司马懿的。
毕竟是孩子的世界,能在舞台上生龙活虎做饺子的人,总能吸引最多的注意力,就和现在各种偶像团体一样。
但是长大之后,越来越关注热闹背后的结局。
那些饺子最后都被谁吃了?演唱会的收入最终都进了谁的腰包?一场热闹下来,最终谁真的得到了好处?
说白了,热闹都是别人的,我想挥一挥衣袖,除了云彩全都带走。
2.
如何带走筹码?
下面自然的一个问题就是:
普通人如何带走筹码?
其实,司马老师早在和诸葛亮的对峙过程中,就给我们做过一次示范。
诸葛亮什么人?没人也没粮的一个穷二代,凭借自身过硬的本事,出来闯江湖,单挑就没怕过谁。
司马懿呢?岁数不小,身体不好,但人家里有粮又有人,后勤那是杠杠的。
面对这种局势,诸葛亮的策略当然就是诱导司马懿决战,有种就出来一决高下。
如果碰到一个智商捉急的热血将领,估计也就上当了,但我们司马老师是这种人么?我粮草充足,手握大军,凭啥跟你冒这个险,我现在出去嘚瑟,过会儿还怎么吃饺子?
你诸葛亮不是牛吗?你不是优秀吗?
那我就耗死你拉倒!
一个人的优秀,和美女的容颜一样,都是有期限的,而优秀甚至还不如容颜。后者起码还能大概率遗传,但优秀这件事儿,隔代传递效率太低。
你聪明,我就耗死你,等你死了,换个笨的,我打笨的,不就好了。
你有的是才华又怎么样?我有更厉害的武器:
时间
什么认可,都比不上时间的认可。
什么叫牛逼?活着就叫牛逼。看看历史书,你猜都是谁写的?
3.
不努力,不放弃
看的案例越多,就越会觉得,作为能力一般的人,最佳的生活策略,就是尽量活得久一点,用时间磨平差距,一点点耗死“对手”。
这里的对手,可能是一个人,可能是一件事。总之,只要时间足够长,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,甚至干脆就消失掉。
所以,我目前的人生信条,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:
不努力,不放弃。
“不放弃”已经解释过了,至于“不努力”是因为一旦努力,就会有太多的期待和计算。
成功了就沾沾自喜,失败了就郁郁寡欢,别说事能不能做成,这种状态对身心健康都有害。
回顾过去,所有的“半途而废”基本上都是“太努力”造成的,那些最终坚持下来的事情,反倒都是无心插柳导致的。
为了调整这种行为模式,我现在会经常跳出“舒适圈”转一转,但不会强迫自己一定要完成什么,只要感觉到有点困难,马上就“知难而退”,大不了明天再来试试呗。
于是,我用了大半个月左右的时间,闲的无聊时练一练,居然把一首钢琴曲练完了。
看着自己刚开始弹琴时那副智障的样子,我觉得这种“不努力,不放弃”的原则真的很管用。
想把这样的原则运用到生活中,还需要上百次的练习,但有过一次成功经验之后,后面的问题也就没那么可怕了。
上一篇:欧巴的进化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