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碎片】被遗忘,才是真正的死亡

Image

《权力的游戏》已经完结,这让我想起了德州扑克。什么叫做拿了一晚上的好牌,然后在最后一局全都赔进去。马丁老爷子辛辛苦苦积攒的名声,这些编剧们只用一季就全都糟蹋光了。

网上对于《权游》的吐槽已经够多的,我就不继续补刀了,如果说是第八季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Sam说的一句话。

当我们被遗忘的时候,我们就已经死掉了。

我很喜欢这个概念。这可能也是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留下一些痕迹的原因。其实同样的概念,在《寻梦环游记》那部动画片里也出现过,那些逝去的亲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而去,他们只是活在了另一个世界里。只要在活人的世界里,依然有亲人在纪念他,大家没有忘记他的存在,他就可以好好的活在另一个世界里,而一个人真正死去,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了。

我曾经在《反道理》当中写到过,很多虚拟的东西其实更加真实,而很多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假象。那些你已经记不起长相的同学。那些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朋友,即便他们还活在现实生活中,他们在你的世界里已经死了。

所以记忆力是很重要的,搜索一下你的大脑,那些你还能叫得出名字,并且认得出他们笑脸的人,才是真正活在你世界里的人。

1.

可扩展的工作更有意义

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,感觉说的非常对:写作是最具可扩展性的活动,你在家里不参加任何的活动,只要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想法,你就具有了最好的可扩展性。

所谓的可扩展性,是指一次投入终身产出。

不论是游戏电影,还是软件,他们都具有这样的属性。当你生产它们的时候,可能会比较费劲,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资源,但一旦它们被创造出来,你需要做的,就是把他们丢到世界里,然后等它自己开花结果。如果把它比喻成种子,需要做的,只是把它生产出来,然后埋到土里,剩下的就听天由命好了。

而且文字的最大好处在于,它并没有很高的成本,适合不少从零起步的人。

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,依然需要去创造,然后拿自己创造的作品,去和这个世界交换,一步一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我觉得大可不必把文字想的太深奥,尽可能还原它的工具属性。记录自己每天的想法。然后不停的反复打磨,持续的时间久了,自然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除此之外,我觉得文字最大的作用,其实就是我们大脑的一个扩展硬盘。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是为了提醒我们,让文字记下稍纵即逝的想法。你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作家,只要能把自己生活中犯过的错误,解决的方法全都记录下来。也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作品。

总之,你要不停输入,也要不停输出。让观念和想法不停洗刷自己的大脑,才有机会真正创造出有价值并且可扩展的作品。

2.

我们承受不了多少黑暗

可能是偏见,但我始终相信,这个世界黑暗永远比光明多。

如果你真的走过很多地方,见过很多人,我相信你对这个世界,应该是失望的。所以我非常敬佩那些真正看过世界,却依然信心满满的人。他们是真正的勇士,就像罗兰说的:

最大的勇敢是看清世界的黑暗,却依然勇敢的前行。

但是我觉得对于多数人来说,未必有能力承受这样的黑暗。

就像一个女生,接二连三地被渣男伤害,我是没有勇气要求她继续对爱情抱有希望的。同样,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世界所打击,心里难免会积累负能量,而这种负能量的消解,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
所以我现在反倒觉得,如果有机会在一个美丽的谎言中,度过一辈子,未必是一件坏事。就像黑客帝国当中那些沉睡的人一样。你很难分辨什么是真实,什么是虚假。对于懦弱的我们来说,让自己舒服的结局,并没有什么不妥。

就像伏波娃说的:你没有野心,那是你的福气。

而我们没有见过太多的黑暗,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?

Image

3.

你得选择被谁洗脑

网上的公知总是在呼吁大家要独立思考,但我觉得这一点其实也不现实。

毕竟每个人的立场不同,得出的观点也不同。而观念之间,其实很难分出是非对错。最后就是大家揪着一个话题,扯来扯去,然后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,对方是傻逼。

在我看来比较合适的做法,应该是先去挑一个自己觉得合理,并且能够指导你生活的观念,然后顺着它去生活和工作。

说白了,就是承认这一部分的想法,并且甘心被它所洗脑。

我们永远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。那些看似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东西,多半也都是别人灌输的东西。我们很少能够想出前无古人的想法,所以莫不如在某些阶段“盲从”。如果发现了错误,就再去找另一个更加合适的理念。

让这些理念跟你的现实生活发生正面的冲突。你要做的并不是苦苦地生成自己的想法(因为你基本不会有),而是在既有的这些想法里不停排列组合,得出不同场合下的适用条件,以及你自己应该怎样去采纳他们。

到最后,比起一个思想工具的制造者,我更希望成为一个他人思想工具的使用者。我想这对于多数的人来说,都是更可行的一种方法。

4.

人类会进化成不同的物种

这周看了一下刘慈欣的《赡养人类》,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。在另外一个和地球同样的平行宇宙里,人类已经在技术的帮助下,快速的分裂成了两个“物种”。

借助科技,有钱人可以在脑中植入芯片,迅速获取世界上所有的知识。与此同时,他们的智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,很快便和普通人类有了巨大的区分。这样的区别,就好比人和狗之间的区别,它不知道你在说什么, 你也不指望他能够理解你。

于是社会的分层越来越明显,财富越来越集中,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人掌握了全球99%的财富,而剩下10多亿人,只能可怜的共享那1%的资源。

不论是《三体》,还是《赡养人类》,我觉得刘慈欣对于人类社会的观察还是很犀利的。能在一些细节当中一针见血的指出,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。

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,用不了多长时间,我们应该就能看到相应的趋势。阿尔法狗的诞生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,远比你想象中的要更聪明,他能够设计一个比你聪明很多的机器,就好比一个机械师,能够做出比你跑得快的轿车一样。

人类社会的发展,其实还没有想象中那么快,至少我相信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被耽误的天才。就好比那些学霸,在面对满分只有100分的卷子时,内心其实是崩溃的。因为他们的能力早就超出了分数的限制,如果你能给他一张没有上限的考卷,就会知道这些人类中的精英有多牛。

如果说在过去,民众和精英之间,还可以通过数量上的多少做一些制衡。精英再牛,也不敢抛下落在后面的人,因为对方人多势众,有的是办法用搞死你。况且你再牛,工厂里也总还是需要工人,农田里也还需要农民。

但在未来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,精英们已经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工人,而且人们想造反的成本越来越大。最终所有的财富都高度集中在某个人手里,这样的社会也并不是不能发生。

看完这部小说,我自己也在思考。我到底处在哪一个进化阶段?我还能努力进化多少?

Image

5.

需要绝杀的球队都不够好

我已经很久不看NBA,所有关于比赛的信息,基本都来自于朋友圈。尤其是出现精彩的绝杀时,消息基本上都会刷屏,所以我很少错过这样的绝杀。

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到,那些把比赛拖到绝杀的球队,那些最终投入制胜一球的领袖,可能往往还不够好。至少他们没有好到在常规时间里,早早的杀死比赛,把对方按在地上摩擦,而是让对手不停的纠缠撕咬,直到最后一刻才解决对手。

这就像一个杀手,开了10多枪。到最后关头才想起来,应该一枪爆头。不论这最后一枪姿势多帅,其实都不够好。

人们总是喜欢故事。有跌宕起伏,才会被人所记住。而那些安安静静,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,从来不存在危机,更谈不上消灭危机的人,永远都不会进入到公众的视野里。而他们才是真正的高手。

如果有机会,我们应该观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,如果有,就多和他们交朋友。我们也可以观察,市场上有没有这样的企业,如果有,就多买他们的股票。比起那些夸夸其谈,制造起伏的人和团体来说,我更喜欢这种稳健的成长。

上一篇:【碎片】高质量的问题,是一种社交杠杆

下一篇:【碎片】没钱就别投资,有钱还投啥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