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在优酷上看了《燃点》,一部关于创业者的纪录片。随后,想到了之前在微博问答上,问过老罗一个问题。
当时虽然没有得到答复,但是因为这个过期的问题,还和罗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联系。
之前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回顾这件事,但现在想来,一个“好问题”就是最好的社交杠杆,能够给地位不对等的你,创造一个与对方“平起平坐”的机会。
一个好问题的作用有两个。一方面,能够激发对方的思考,并以此体现你的思维高度。另一方面,通过对方的答复,你也可以判断他的真实实力。
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信手拈来的,要有一定的调查和思考,起码不能提那些已经被“问烂了”的问题。而我恰巧对于之前老罗的经历比较熟悉,也确实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也是他想说的,所以就提了一下。
我们很少锻炼提问的能力,而只会想着如何能够更好的回答,但真正牛逼的人,都是那些会提问的。我能想到的有蔡康永和柴静,其他的牛人我可能还接触不到。好的问题不是为难对方,而是给他一个表达的通道,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通道,让他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,甚至思考自己没思考过的事情。
当然,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,对于不太喜欢思考的人来说,还是少提问题微妙。这是我的亲身经验。
1.
任何提升效率的工具,都是值得投资的
这个道理只有实践过很多遍之后,才会真正体会并贯彻执行。
“正确”的事情人人都知道,但真正做起来的寥寥无几,道理很简单:
没真正尝过甜头,人们只会说着玩。
所谓的“效率”,就是你做事的速度。虽说做事不能怕麻烦,但是多一个步骤,做事的难度都会大大增加。
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。之前在《花钱能搞定的事,就别浪费其他资源》文章中提到过,永远要住在工作地的附近,不要在通勤上浪费时间,哪怕牺牲一些居住条件,也要让自己上下班方便。不说平时的上下班时间,以及你对突发情况处理效率,我说一个最单纯的好处:
住得近,中午可以睡午觉。
有午睡习惯的人都知道,这短暂的休息时间,能够让你一下午都精神饱满,工作效率爆棚。我比较幸运的是,工作的这些年,基本上都能有机会中午睡一会儿,哪怕只有15分钟,也够我恢复元气了。
另一个离不开的工具,就是家里的32寸显示器。如果配上专业的分屏工具,可以同时开四个窗口工作,查找文件和组织内容的时间被大大缩短。很多转瞬即逝的灵感,都可以被捕捉到。
很多付费的软件其实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。我现在的习惯是,只要是自己电脑和手机上会经常使用的软件,基本上都开通个会员看看,哪怕只有一个月,你就能体验到好处,然后就回不去了。
我们的生活是动态的,你在真正体会到好处之前,是永远没有办法想象出来的。所以多去花一点钱试一试,你就知道自己之前那些“省钱”,其实完全是在变向的浪费。
2.
我们要爱那些“爱我们的人”
这是我一再提醒自己的事,也应该是一直坚持的原则。
“对等”其实最有效的策略,这一点“背叛类”的实验也验证过。用相同态度去对待对方,你最后能够收获一群爱你的人,然后驱逐出其他不重要的人。
但我们的策略往往相反。经常是拿着前者的“爱”,去补贴后者的“恨”,期望周围所有的人都爱你。
我们以为前者的爱是“无限的”,后者的恨是“有限的”。而情况却刚好相反。爱你的人,不会拥有爱,一次次有去无回的空欢喜,最终会伤透一个人的心。那个人也许不会粉转黑,但迟早会离你而去。相反,那些恨你的人,多半会永远恨你,哪怕你为了讨好他们把自己累死,最终能够得到的多半是一句“你看,他就是我说的这种废物”。
前一阵子写的《和喜欢的事物在一起》,其实就是提醒自己,要对那些“爱你的人”敏感,对自己“喜欢的事”敏感,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,否则习惯了在人情上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我们,总有一天会发现,本来想要讨好所有人,最终却得罪了更多的人。
3.
多做些“不发朋友圈也开心”的事情
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两个图片
我们都有表达欲,也都愿意炫耀自己的成绩,这点无可厚非,不然我在这里发什么文章,写完了放在抽屉里不就好了么。
但我们需要控制这种幸福感的来源,太过于依赖外界刺激(客户赞许,别人点赞等),而不是通过内在认可得到的满足感,很容易让人上瘾。你会在达成短期目标后,马上陷入空虚当中,然后去寻找更强的刺激,以填补这部分的空虚。
这种行为机制本质上和赌博吸毒是一样的。
如何能够改变?一个方法我在《和喜欢的事物在一起》里面已经提过,就是多记录,多反馈,多总结。另一方面,就是经历一些重大的变故,撞几次南墙,见几次棺材,才能真正有所变化。我始终不认为,人们骨子里的虚荣,能够被理性所控制。只有击碎过几次,再次重建,才有机会换个模式。
不论怎么样,希望你也能有一些,即便不发朋友圈,没有任何人知道,也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。
4.
贪官父亲的仕途忠告
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,写的是某位落马的贪官,写给儿子的一封信。
信的真伪无从考证,也不必考证,看着每一条,自己掂量掂量即可。我比较认可的是第六条:
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,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。
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。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,骨子里都是农民。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,注重眼前利益。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,要搞短期效益,要鼠目寸光。一旦你把眼光放远,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,后果可想而知。
这让我想起了刘瑜的一篇文章《给理想一点时间》。
国共两党都有土改的政策,但前者是“和平土改”,政府用土地债券从地主手里买地,再让农民用数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从政府手里低价买地,其好处是地主和农民可能“双赢”:农民最后得到了土地,地主则得到了资本。后者则是简单粗暴的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。最终的结果,我们都知道。
一颗钻石放在你面前,一个人告诉你,你现在就可以免费得到它,另一个人告诉你,你需要十年分期付款才能真正拥有它,你跟谁走呢?
刘瑜在文章中写到:
无法摆脱这种短视的我们,可能永远都只是一群“农民”罢了。
(贪官的写给儿子的信,在本文的次条中)
5.
钱花在什么地方?
《只买最好和最便宜的,剩下的都是负担》里提到过一句话:“买东西要买最便宜的和最好的,中档的就是垃圾货,你背着是负担”。这句话出自裘丽琳,她是京剧名家 “麒麟童” 周信芳的太太。
这句话说的没错,但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:
什么东西卖最便宜的?什么东西买最好的?
毕竟我们的资金有限,如何分配才是最好的?我自己也没想清楚,后来看到了江南愤青发的一条状态,觉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
说白了,你得知道自己要买什么,然后只在这部分把钱花够,其余炫耀装逼的部分,一分钱也不要掏,因为它们全都是你的负担。
几乎所有的包袱,都是“装逼”这个毛病带来的。诚实的面对自己,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只在必要的地方投入,你的生活会轻松不少,至少不会被一些虚荣和物品所绑架。
本来买来东西是为了改善生活的,结果处处小心和保护,也不知道究竟谁才是主人。
上一篇:【碎片】世界可以没有我,但我不能
下一篇:【碎片】被遗忘,才是真正的死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