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大家现在还关注着多少公众号?平时会定时打开的有哪些?
我自己也关注了不少号,但平时的打开率极低,除了一些喜欢的作者之外,已经几乎不看公众号的文章了。现在反倒会拿出一些过去看过的书,重新再看一遍,和之前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,可能是因为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了。
以后准备多抽点时间,把每一本书都整理一下,写一个简单的书评和摘要,算是一种纪念,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那些书。
1.
如何克服比较的心态
现在不太看公众号,一方面是因为得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。各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,被这样耍了几次之后,我已经不敢再相信标题了。
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:
我受不了那刺激
不是屌丝翻身年入百万,就是投资成功财富自由。如果它是假的,那我干吗要浪费时间看别人意淫,如果它是真的,我心眼这么小的人,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刺激。为什么他行,我就不行,为什么?为什么?这种灵魂拷问做的多了之后,严重影响身心健康。
戒掉了公众号之后,这样的病情慢慢缓解了不少,但我发现你其实永远躲不掉,即便逃离了网络环境,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活生生的比较对象摆在那里,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我还是得一直纠结下去。
为此,我想到了初中物理学过的一个方法:控制变量法。
所谓的控制变量法,简单来讲就是当一个现象涉及到诸多因素的时候,我们要试图只改变其中一个特定的因素,而控制其余的因素保持不变,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现象与某个特定因素之间的关联。
换句话说,两个事物要能够比较,前提是绝大多数因素都相同,然后再去比较才有意义。一对双胞胎兄弟,饮食习惯,家庭教育都差不多的情况下,再比较他们的成就,才能发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。我们拿一个山区的贫民,去和一个富二代比较,其实什么结论也得不到,因为涉及的变量太多。
想起这一点之后,拿别人来和自己比较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。你们的出身,家庭,教育背景,智商情商都不同,以及很多社会情况都不同,怎么可能做任何的比较。更重要的是,自己和自己比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,因为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不同,没必要一味地拿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比较。
想明白这一点之后,就会明白一件事:
每时每刻的我们都是不同的,不要轻易拿任何人和事来比较,过好现在这一刻就可以了。
2.
听别人的道理,毁自己的人生
很早以前看过一小段文字,提到了几位成功人士背后的“秘密”:
比尔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,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;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,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,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;任志强不会告诉你他父亲是曾经的商业部副部长……
当时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,觉得很受冲击,但现在想来,其实这些话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察。但不论这些话本身是否真实,它想要传达的意思我觉得是值得接纳的,那就是:
别人是不会把所有故事都告诉你的
我自己参加过一些活动,不论是上台演讲还是接受采访,看到自己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之后,就会觉得媒体还是非常具有欺骗性的。画面中的自己,文章中的自己,感觉比现实中要高大上得多,真实的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光鲜,每天被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困扰,根本就不是其他人想象的样子。
这些被切成片段的故事,总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些不完整的道理,而对此深信不疑的我们,要么就是一直贯彻落实,最终误入歧途;要么就是后知后觉,最终后悔失望。我时常想,如果上天能给我们一次机会,让我们能够用上帝视角观察一下世界,可能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纠结都会消失。
我倾向于相信,大家其实都差不太多,每个人一辈子能做好的事儿就那么几件,有些幸运儿能够踩对时机,抓住机遇,而多数人能做好的事情,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但如果想要把别人的经验,硬要套进自己的生活里,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会理想。
“别人的道理”就像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样,对于毁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,是再合适不过素材了。
我突然想起《夏洛特烦恼》里面的一个片段,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了全区的一等奖,作文的题目是《我的区长爸爸》。嗯,我觉得袁华还是挺可爱的。
3.
诸葛亮为什么要跟着刘备干?
小时候读三国演义,一直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:诸葛亮这么牛逼,为啥要跟着刘备干?
其实不光是刘备和诸葛亮的组合,几乎每个领袖下面都有一个非常牛逼的军师。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出来干,而是甘愿待在一个事事需要请教自己的人下面呢?
后来接触的人多了,自己也反思了很多,发现一个道理:
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老大的
这一点其实从小就能体现出来。有些孩子虽然并不是最聪明,最勇敢,最能打,最能说的,但身上会自带一股领袖气质,不论什么时候,孩子们都愿意围绕着他来玩,每件事情最终会由他来决定,甚至一些年龄比他大一些的孩子,也会倾向于依赖他。
这样的品质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,但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中一定都有这一类的人物。他们可能在性格上更有担当,或者更能够在关键时刻出头,总之他们身上有这样的老大气质。
这种当老大的气质,我觉得是学不来的。这不是简单的当领导,当创始人那么简单,而是一种做什么都有人愿意跟随,并且相信跟着你不会吃亏的气质。
我从来不是这样的人,因为我承受不了那样的压力,我只敢为自己的生活负责,而老大是要为其他人负责的。有的时候甚至要做出牺牲一部分人的选择,道德上固然不会完整,但这就是当老大的代价。
这种代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太大,多数人是承担不起的。
4.
道德绑架是弱者的武器
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“道德绑架”,不论是绑架别人还是被绑架,甚至会出现一些“自绑架”的行为,因为一些所谓道德上的约束,而不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。
道德其实是一种弱化的法律,它依靠的是人们言论的压力,如果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,虽然法律不会制裁你,但是人们会觉得你是个“坏人”,进而不愿意与你相处和合作。但强人的世界中,只要双方都有利可图,哪怕昨天是仇人冤家,今天也能把酒言欢。就像那就名言说的: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有的时候,我甚至再想:所谓的道德,其实就强者施舍给弱者的武器而已。弱者没有任何方法,能够给别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,所以只能通过道德谴责来威胁一下对方,而强者其实并不在乎这一点。
强者并非不讲道德,而是不以此为武器来对抗世界和敌人,如果对方违反了规则,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武器来对付。可能是法律,可能是武力,总之是能够给对方造成真实伤害的东西,而不是打打嘴仗让对方感受点舆论压力这么简单。
想来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很多道德标准,都是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东西,很多其实经不起推敲,但这并不重要。规则里的人,很喜欢用它相互压制,规则外的人也觉得没必要改变,何乐而不为。
我之前写过一篇《不替别人虐待自己》,其实说的就是类似的事情,凡是要通过“你”来伤害你自己的东西,大体上都是这种类型的绑架。
5.
不好意思,让你失望了
前些日子,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消息。他在看完《【碎片】别让恐惧成为你进步的唯一动力》之后表示很诧异,没想到我会是一个这么消极悲观的人。我能从他的消息里,感觉出一些失落,可能还有些不满,但我也只能说:
不好意思,让你失望了
可能是我之前写的一些文章,给大家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,求知若渴的形象。但现实生活中的我,其实越来越安静,越来越不想花太多的精力去积极向上了。
但我也觉得这位读者不必太过失望,因为我相信生活中像我一样的人一定不在少数,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觉得明天会更好,而单纯是因为……怕死。
其实我能理解这位读者的感受,有些东西即便你知道是这样,但你也不愿意面对。而那些没什么眼力价,硬要把这部分呈现给你的人,就会显得非常讨厌。就像是某个没有长好的指甲,一旦发现了就再也无法假装没看见了。
对于这部分期待正能量的读者,我觉得最好还是多去看一些积极向上的博主,很羡慕他们每天都活得这么风生水起,斗志昂扬。在我身上,可能还是尽可能降低这方面的期待,否则真的挺容易失望的。
下一篇:【碎片】授人以渔,不如授人以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