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生存指南

之前在《 碎片 》当中提到过,这个世界是在加速分层的。

学霸之所以只能考100分,是因为卷子的满分只有一百,限制学霸的从来不是他的能力,而是卷子的满分。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,这张卷子的满分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,而科技的发展速度大家都能体会得到。

这样的速度使得很多技能的更新周期变得异常的短暂。

过去一项技能的更迭周期,要远远大于人的正常寿命,所以每一代人绞尽脑汁想要做的事情,无非是怎样传递自己的技能和经验。但是现在则不同,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到淘汰,长则二三十年,短则只有几年时间,这让人们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中。

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,可能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,我们能够做的也无非是尽可能的做好准备,让自己成为在未来不被淘汰的一类人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写《未来生存指南》这个系列,因为我也希望不被淘汰,所以这其实是写给自己的一本《生存手册》。同时,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我的读者,或至少能引起大家的思考。

为了能够在未来生存下来,并且生活得更好,有一些基本的能力,应该是需要每天打摩的。我也许不知道未来有哪些东西会改变,但我至少知道,作为人类社会来说,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。

1.

常识

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生活久了,你会发现自己很会考试,但是面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,却未必能够对答自如。

上海的人口有多少?水电要到哪里买?五险一金分别指的是什么?我们国家的税收政策如何?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应该都算是常识,但未必人人都能随口说出来,至少我不能。

所谓的常识,并不是一些拿来炫耀的资本,而是那些确实可以改变你生活的知识。从这个方面来看,知道国家基本的税收政策,要比知道山东省省会更加重要。

除了这些生活常识之外,我能想到的比较重要的常识有这几个:

1.逻辑

逻辑,并不是书里讲的那些推理论证。很多理论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践意义。

就像苏格拉底的三段论(所有人都会死,苏格拉底是人,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),这种为了展现逻辑推理的例子,虽然绝对正确,但是忽略了太多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因素,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办法应用。

生活中的逻辑其实是朴素的,就像我之前在《 如何对待他人的建议 》,里面提到过的一样:教你赚钱的课程基本上不用听,他能赚钱还有必要教你吗?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逻辑,没那么深奥。

遇到任何事,能够从最基本的层面考虑,每一种情况都想一想,其实我们都可以过掉这一关。只不过很多时候不是逻辑问题,而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现实,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关键的常识了。

2.概率

人活着就要讲概率,否则会很痛苦。

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,多数是想要否定概率的存在,以为那极小概率的好事情,可以摊到自己身上。不愿意用概率去认知世界的人,就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生活的人。

但这方面的学习,我觉得也不必要完全依赖于教科书,因为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样的大数据。在这方面最好的一个范本,其实就是我们过往的生活经历。

如果你有记录的习惯,可以把自己的各种想法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一一记录下来,这样你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做一个回顾。比如自己曾经担心的事情到底发生过几件,自己乐观的想法到底实现过多少。

有了这样的数据背书,下一次你再担心或者期待的时候,就能够非常自然地遵从以往的概率,把自己拉回到更接近现实的概率中,

3.人性

这是最不会改变的。

不论科技怎么进步,社会如何发展,到头来人都还是那个德行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”。

人们永远懒惰。打着各种名头,寻找不劳而获(或者少劳多获)的方法,并美其名曰“做事要讲究方法”。

人们永远贪婪。牛市里的疯狂,其实就是贪婪的集中表现,击鼓传花之后,看看最终“花落谁家”。所谓的价值投资,估值分析,也都是为自己找的借口罢了。

人们永远短视。科技再怎么发展,也无法改变一年365天,对于时间认知的不敏感,使得我们永远只能被困在当下。

了解了这些基础人性,哪怕不能直接受益,也会让你在大家都疯狂的时候,给自己泼一盆冷水,清醒一下。

2.

输出

本来想要说写作,后来发现这只是形式,最重要的其实是输出。

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只是自我安慰,除非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一家的酒香,否则开在犄角旮旯的店只能倒闭。

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,其实我们的信息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,因为搜索引擎的限制,我们其实只能搜索到非常有限的资源。你在搜索栏敲入一个关键字,有多少人会看3页以后的搜索结果?

而这几页的结果,其实对于整个互联网信息来说,只是冰山一角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,这是一个加速分化的年代,我们看似拥有了更多,实际上却拥有了更少,也算是一种“反道理”。

所以为了能够给自己争取一定的话语权,我们必须不停地输出,以各种各样的形式,来为自己建立品牌。

1.写作

写作应该是最基础,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。文字的力量,从来都能穿越时间,这也是帮助我们打败时间的一种方法。

写作的门槛非常低,过去只要有纸和笔,现在只要有电脑,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文字。写作的门槛又非常高,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深入思考,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。

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,最重要的不是写出一篇10万+的文章,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,并且督促自己不停深入思考。这样的积累,一方面会逼迫你进步,一方面也成为了一个实时更新的网络简历,别人可以通过你的文字了解你,你也因此省去了很多推广宣传的时间。

我之前就发现,现在见陌生人很少有话说,尤其是别人来找我咨询问题的时候,我更是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。因为我了解的东西,或者思考过的事情,都已经写成文章放在网上了。

写作不光是一种宣传,更是一种高效的社交。

2.演讲

从写作这里迈出一步,就是演讲了。

演讲要比写作更困难,但是效果也会更好,因为文字总归有些距离感,而画面和声音显得更加亲切。而且如果你能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谈,并且输出真正的干货的话,演讲是传递效果最好的形式。

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做演讲,但是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障碍。各大视频平台,都是很好的练手机会,把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网上,接受最直接的检验。

哪怕不是这种公开的场合,在公司以及生活里,我们其实也在不停地发表着一个个简单的演讲。朋友聚会时给大家说个故事,公司团建的时候说两句话,这些也都是我们的日常演讲。

3.教程

不论是写作还是演讲,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:

不知道该写(说)点啥

什么样的内容有价值?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东西。蹭热点的东西固然能够火起来,但是从长远来看,它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,无法真正沉淀下来。

而有价值的内容,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,并且不论什么时候,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拿过来看的。什么样的品类能够满足这个标准呢?最终我能想到的就是:

教程

这个世界永远缺少好老师,这个世界永远缺少好内容,而一个好的教程,就是这两种稀缺性的结合体。任何一个傻瓜式的教程,都拥有非常多的价值,而且是真正能够帮助大家改变生活的。

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要写点什么,说点什么,不妨从自己做过的事情开始,梳理一下整个过程,把每一步都详细的记录下来。你会发现,自己想要分享的东西还是挺多的。

3.

英语

天天吵着要学英语,但是始终没有学好的人,其实只是摆摆样子罢了。表演努力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,但是这个世界只看结果。

怎么样能够学好英语?这个问题类似于“怎么样能够提高情商?”。对于这样的问题,我的回答通常是:

什么时候,没有情商(不会英语)活不下去了,你就学会了。

这一点我在上学的时候有过一次体验。当时学过一门概率统计,由于老师的课程实在无聊,所以我基本上没有去听课,而选择了自学。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,遇到了很多的困难,总是学不会。

眼看着考试的日期临近,在剩下一周左右的时间时,我知道再学不会就要挂了。于是,所有看不懂的东西就都看懂了,所有不明白的公式也都理解了,我用一周时间搞定了一个学期的内容,顺利通过了考试。

那时候,我就认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性:贱。

类似的道理,在英语学习上也试用,什么样的人最有学习英语的动力?不是出国留学生,不是公司白领,而是王府井小吃街的商贩,秀水街卖货的大妈。人家那才叫“逼急了,什么都能学会”。

我还记得当初在王府井逛街的时候,那边卖虾饺的小伙子会根据你的长相说外语,看你像韩国人就说韩语,看你像法国人就说法语,英语算什么,不要太轻松啊~

至于秀水街的大妈,更是一大奇景,人家知道语言的作用就是沟通,只要互相交流没问题,别跟我扯语法单词,姐不跟你纸上谈兵。

可能有人会说,这些人说的不标准,语法有问题,都是简单词汇等等。但在我看来,其实就是这样的自以为是,让这些人永远也学不好英语,更别说用英语改变自己了。

而且英语能够间接地帮助我们提升之前提到的技能。

能够看到国外媒体的报道,你就更加确信为什么我说“人就那个德行”。外国人也是人,同样贪婪,同样懒惰。有了中外媒体的报道对比,你就更容易发现矛盾的地方,有了矛盾就有了思考,进而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常识。国外的教程范围更广,讲解更详细,你能学到的更多……

对于想要在未来生存的人来说,英语是一个必备的技能,但所谓的必备并不是考试标准,而是你能够通过它获得信息,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。

4.

编程

其实我最想说的是:编程对于未来的价值,就是英语对于今天的价值。

所谓的编程,其实就是你和机器使用的“外语”。也就是说,今天能和外国人交流,你会有更多的机会,而未来你要能够和机器交流,你才会有更好的出路。

之前提到的这些技能,对于它们的评价都不是传统意义的,编程自然也不是。很多不太了解编程的朋友,总会觉得它非常困难,试图学习的时候也会发现,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语法,但是还是不懂如何应用。这一点的尴尬,和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一样,背了单词,学了语法,依然还是不如秀水街大妈。

其实我的这篇《 【教程】公众号“一键排版”指南 | 附送10款精美模板 》,就是编程如何帮我改变生活的例子。你不需要成为程序员,也不用写几万行的代码,只要愿意,很多东西学一学都能用起来。而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节省下大量的时间。

应该如何学习编程?我虽然也是一个新人,但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:

学编程,要像学外语一样

任何外语都涉及到“听说读写”,编程只有“读写”,因为它没办法“听说”,但本质上都是“输出”和“输入”。首先要有大量的输入,才有可能拿出有质量的输出,没有哪个外语上来就教人写作文的。

学外语最好的方法其实是“朗读”,那么学习编程最好的方法对应的就应该是“抄写”。

在你还懵懂的时候,挑一门语言,然后把别人写好的程序,拿过来抄一遍,甚至是几遍。这个过程中,你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开始改变,一些不理解的东西慢慢有了点概念,再加上一些搜索和查询,你会渐渐搞明白所谓的编程是怎么回事儿。

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编程领域的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。

对于编程,我还是个新人,但是既然确定它在未来的重要性,和今天英语的重要性相同,那就要不论如何搞定它。

不知不觉写了四千多字,看来我对于未来应该如何生存还是有很多疑虑,但我至少找到了一些努力的方向。

开篇我也说了,这会是一个系列的文章,就像【反道理】和【碎片】一样,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读者们可以拿起来反复阅读。

按照惯例要给它起个标签名,想了想,不如就叫:

未生指

本来想给这个系列起一个简单的标签名“未生”。

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韩剧的名字,这里的“未生”是一个围棋术语,指那些还留在棋盘上的棋子,都处在尚未确定死活的“未生”状态,只有在一盘棋结束的时候,依然存活的棋子,才是算是活下来的,也就是所谓的“完生”。

但为了不重名,为了增加点趣味性,索性就叫“未生指”吧,这种谐音梗也挺有意思的!

未来我会继续补齐这个系列,让自己,也让周围的读者,能够有机会在未来生活的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