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很长,但是感觉去掉那个字也不太合适,索性就都放上去。
要按照你想的去生活,否则,你迟早会按照你生活的去想。
这是很早之前,在连岳文章里看到的一段话,瞬间就被击中,记录在自己的便签中,偶尔拿出来看,依然还是会被打动。据说,这也是连岳当初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句话,文字的力量就是如此长远,可以穿过时空,不断地传递下去。
之前在《反道理》系列中提到过,很多虚拟的东西其实更加真实,而那些真实的东西反倒未必如此。很久之后,你也不知道是“生活确实如此”,还是“你把它过成了这样”。
所以每当我缺少勇气的时候,都会拿出这么一句话来看看,不要最终只能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,要努力按照自己想的去生活。
1.
证明自己没必要
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精力的浪费,其中最大的一块,我觉得应该是:
证明自己
我在这方面一直是个“残疾人”,从小就有非常强的“证明欲”,总希望能够向别人证明自己,生怕别人误以为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。不论是学习上,还是工作中,甚至不需要别人提出质疑,我都会主动先去证明,以让自己能够安心。
这样的其实内心无比脆弱,无法面对自己无能的样子,进而很容易被他人影响。别人随口的一句话,都会让你觉得很失败,然后想要拼命地证明给别人看:我不是你说的那种人。
这种太想要“证明自己”的人,通常都是激将法的受害者,别人只需要挑战一下你的自尊心,你就会乖乖掉进别人的陷阱中。
所有的心机婊,基本上都会使用这个路数,因为它没有损失,只有收获。激将成功,说明我没看错你,激将失败,你果然就是个傻逼。这种话术类似于“好狗不挡道”,让人厌恶。
经历过多次毫无必要的“自我证明”之后,就会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挺傻的。敢于承认自己不行,甚至在某些在行的领域,也能不为了面子而死磕,才是真正聪明的体现。
2.
要多写书,少看书
之前写的那篇《 如何对待他人的建议 》,里面谈了我对于采纳建议的态度。
其实最能够给你建议的人,只有一个:
过去的自己。
他和你最接近,也最能知道你的局限,如果你过去有过成功经历,那么把它记录下来,时常回顾和翻看,就是最好的范本。而这样的东西积累多了,其实就可以集结成一本书。
每一本书,在我看来,都是作者的经验汇总。它其实是带有非常个人色彩的东西,把书写出来的人,不光总结了自己的经验,还把它卖了出去,于他而言是双赢的局面。但是站在看书人的角度来说,有可能对你没有用,而你不光花了钱,还错过了实践并积累自己经验的机会。
看书固然不错,但我还是觉得如果有机会,还是多写一点自己的文字,积累一下自己的经验。也许这些东西不比那些书中的理论深刻,但至少是你的真实感受,并且是可以指导你的生活的。
3.
别迷信投资自己
“投资自己”是一个很时髦的说法,但是我想说的是:
你得先成为合格的投资人。
所谓的投资其实很简单,无非就是“产出大于投入”,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下当下的“自我投资”,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敢晒出自己的投资成果。
哪怕你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,你自己是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呢?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挺尴尬的命题,深入聊起来就会发现很多残酷的真相,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那么强的增长性,期待任何爆发式的增长并不现实。
“投资自己”其实和吃饭、喝水、呼吸一样,都是最基础的事情,因为只要你在自己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,其实都是一种投资。只不过不要太过在意这种说法,让自己走火入魔。
4.
加速分层的时代
之前写过一篇《 把罗永浩的TNT,当作你进化的起点 》,里面谈到了科技进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。
现在越来越能够感受到,任何一个发展,只会让牛人更牛,不会让傻逼变好。
一项技术被发明出来,不论如何亲民,都只能让那些真正有意愿进化的人,过上更好的生活,而多数人其实是习惯的产物,想要适应新的变化和趋势,基本上都是被拖着前进的。
科技的发展,有点类似于考卷的满分。过去科技发展有限,试卷的满分只有100分,于是学霸考100,学渣考20。但这不代表他们俩的差距只有80分,是卷子的满分限制了学霸的发挥。现在试卷的满分越来越高,1000分的卷子,学霸考1000分,学渣考60分。
以此类推,学霸的实力会随着试卷满分的提升逐渐显露出来,而学渣可能只是因为题目多了,有机会蒙对的题目多了一些罢了。
想想真的挺可怕,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加速分层的世界。
小时候喜欢看电视,大幅降低你的认知难度,嘻嘻哈哈一天也就过去了。那个时候不理解,明明有电视剧,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看原著。
后来慢慢理解了,文字的魅力和力量:
文字私人定制
比如,同样是阅读一篇小说,即便作者再怎么描写其中的人物,也会永远给读者留有相当大的空白。当你看文字的时候,每个心中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刻画任务形象,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郭靖、黄蓉、福尔摩斯。但是一旦变成影像,这部分“定制”的东西就没有了。
限制想象力的世界,虽然轻松,但却无趣,这可能是近期最明显的一个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