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喜欢】周国平 | 丰富的安静

Image

这是《喜欢的事物》第1篇记录一个我喜欢的作者

应该说,如果没有遇到周国平,我对文字的兴趣可能会开启得更晚一些。虽然,我确信自己最终还是会开始记录,但中间应该会浪费不少时间。这一点上,我很庆幸。

生活中,经常会出现一些瞬间,一个之前毫无感觉的事物,突然激起了你的兴趣,随后一发不可收拾。这种情况,通常是它在情感方面触动了你,让你觉得这些东西的存在,就是为了等你出现。

周国平的文字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。准确地说,是高三的我看到了一篇教科书里的文章:《直面苦难》。

至今都记得其中的一段话:

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,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。然而,实际上,只要我活下去,我就仍然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。

其实这篇文章是高二学的,但我当时毫无感觉,只觉得这又是教委为了凑数放进书中的短文。因为文章比较短,所以课上老师也没有讲什么。

可能是因为高三这个特殊时期,再加上我敏感的性格,无意间被这个句子击中了。

从那时起,我有了一个评价作者的明确标准:

我喜欢的作者,能替我说出心里话。

直到如今,这个标准也依然适用。如果看完一个作者的文章,没有办法激起我写作的冲动,那他的文字不论多好,在我这里也只是优秀的作家,但无法成为我喜欢的作家。

我记得当时,每天都会带着高二的语文书,有空的时候,就想看一看这篇《直面苦难》,里面的每个句子,感觉都是我想说但又说不出的。隔三差五,还要自己默写一下,估计那些喜欢抄诗,抄歌词的人,也是同样的。在书写的过程中,能够获得一种愉悦感,或者说是一种认同感,觉得找到了知己。

随后,我就去省图书馆,把能够找到的周国平的书全都借了回来,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。你没看错,就是第一次,之前我是一个完全看不进书的人,好在脑子不太笨,学的又是理科,所以一直能混到高中。

那段比较艰难的时光,周国平的文章,给了我很多的安慰,现在想来,也是一种幸运。

不过看他的文章,有一个很大的弊端:

你会不自主地思考一些关于生命的命题。

死亡,命运,幸福这些哲学方面的问题,会自动排在你的思考列表里,然后你整个人的气质就开始“哲学”了。

你想想,在那个年龄段,还有什么比“装成一个哲学家”更能迎合装逼青年的呢?虽然我没有穿个长袍,抽个烟斗,凝望远方,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,但心里的骄傲还是有的。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,哪怕我只是“芸芸众生”的一员,我也和你们不一样,我思考的是更加牛逼的问题。

我曾经把周国平推荐给好几个朋友,每个最终看进去的人,都向我表示他们有类似的症状,并不同程度上为之痛苦。

到了大学之后,我才知道,原来《直面苦难》那篇文章是一个节选,摘自《妞妞:一个父亲的札记》。这本书里,周国平记录了他和女儿妞妞562天的点滴,直到孩子因病去世。用书中的原话来说:这就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建起的一座坟。

Image

说来有点惭愧,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不顺的时候,总是会拿出这本书来安慰自己,相比起这里的痛苦,自己的这些困难真的屁都不是。

记录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。他能把时间凝固起来,帮你把那段记忆和情感做成切片,变成一块标本。而多年后,你可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,审视那段经历,就好像在观察另一个人的生活一样。不论那是痛苦,还是快乐。

我记得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写过,自己之所以开始记录,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吃到了一块很甜的糖。吃完之后,他就想,如果不把这个记录下来,那明天不就忘了么。忘了就相当于失去了,实在是太可惜了。于是,他开始记录,把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,就像其他孩子喜欢搜集弹珠和卡片一样,他也开始收集属于自己的记忆。

看到这一段,我觉得很多事情是“命中注定”的。你的基因或者命运里有这个东西,它一定会在某些时段涌现出来,如果你暂时没有发现这种痕迹,也不必太过焦躁。

一种可能性是时候还没到,面对一个还没成熟的果子,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交给时间,而不是每天费尽心力直勾勾地盯着。另一种可能性是命里没有,那多半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。

这里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。你努力的话,一定会有收获,但同样的时间,本来可以用在更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情上,这样能够得到的回报会更多,我们花费的精力都是有时间成本的。

Image

整个高中我都在记日记。最初的想法和周国平一样,为了防止自己忘却,害怕美好的回忆被弄丢。

那时,我刚刚转学到了哈尔滨,很多老同学和老朋友都在老家。人总是会在一些变动中,重新认识自己和曾经的生活。

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。虽然形式由日记变成了周记,但是我依然尽可能去记录所有触动我的事件,不过这次多了一个理由,除了防止忘记,更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了解自己。

就像我现在整理自己“喜欢的事物”,不单单是为了回顾,更希望通过分析这些人和物,来帮助我了解自己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人?这些书?这些电影?这些歌曲?我想这些物品本身都是一面镜子,能够照出你的某一面,把这些碎片的镜像拼凑起来,或许能得到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。

我在大三的时候,看到过一个“寻找人生目标”的文章,当时感觉有点扯淡,但最终还是通过它找到了一些比较本质的东西。我当时写下的一行文字是:

内心的平静,身体的健康。

我在海外交换期间,对这段文字感触尤为深刻。

当时作为留学生,并没有太多的学业压力,所以会大量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。但是不到一个月,我就明显感觉到了心理和生理的不适,知道这种热闹并不属于我,然后老老实实地去泡图书馆,重新回归了正常节奏的生活。

那几个月让我更加确信,我是一个喜欢安静、独处和思考的人。热闹不在我的天性中,尤其是和一群陌生人的热闹,更让我觉得是浪费生命的事情。

后来我在周国平的文字中找到了一句话:

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。

安静,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。丰富,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。

我想这可能是我喜欢这位作家的原因。我相信骨子里,我们是一类人,或者说,我希望成为他这样的人。

顺便多说两句。

之所以选择“周国平”作为这个系列的开端,是因为前不久参加了一个读者见面会,在现场作为读者,第一次近距离听见了周国平老师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。

Image

Image

Image

说实话,这个活动很一般。周老师明显更适合写书,这种活动其实并不适合他。

我在观众提问环节问了一个问题,周老师的回答我也不是很满意,以后我还是作为一个读者,静静地欣赏他的文字就好,现场的活动应该不会再去第二次了。

这也说明,不要对任何人期待太多,他身上能有一个闪光点,并且让你欣赏,就已经足够了。期望这种优点全方位扩散,多半会让你失望。

《喜欢的事物》是一个系列文章。

在这里,我会记录自己喜欢的人和物,并找出它们身上吸引我的闪光点,或许你也会喜欢上这些事物。

当然,更重要的是,我想通过这个系列,真正了解我自己。

这个系列的开篇在这里:《和喜欢的事物在一起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。

上一篇:【碎片】写作是生活的对冲

下一篇:【碎片】如果“死亡”只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