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碎片】那些被人忽视的品质,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

Image

周末写好的碎片,一直没来得及查看和修改,趁着还不算太晚,发出来和大家共享。

1.

那些被人忽略的优秀品质

前几天看奇葩说,有一道辩题是:他真的很努力,是不是一句好话?

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期和室友的一场对话。可能是因为当时不太顺利,他希望我给他一些鼓励,于是问了我一句: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优点?我想了想说,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人。

结果他更不开心了。因为在他看来夸一个人“努力”就等于在说一个人“很笨”,而他希望得到的是对他身上“才华”的肯定。我想如果让他来答这道辩题,他一定会站在反方,坚决认为这不是一句好话。

这道辩题让我思考了很多事情,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:

我们太容易忽视那些简单有效的优秀品质,而更愿意追求一些小概率的才华和能力。

我从小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:他脑子很聪明,但就是不努力(不认真),不然肯定能取得好成绩。这种话的潜台词就是在贬低“努力”和“认真”这些品质,认为“努力”和“认真”是低端的品质,只要愿意,每个人分分钟都能获得。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,人们很容易轻视它们的作用,转而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天分和能力,认为只要追到手,自己再认真一点,就可以轻松成功。

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。比起才华和天分,努力和认真才是更应该追求的品质。

一方面,我们要承认,在生活中99%的情况是无需依赖才华的。才华和天分是到了一定级别之后,才能发挥作用的东西,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,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施展才华。

另一方面,我们要保持理性,而不能被虚荣心所裹挟。同样付出之后,获得认真这样品质的概率,要比获得才华高很多。才华和天分之所以被赞美,就是因为它们是少数人的特质,而我们不能倾尽全力去追求一个小概率的事件。

同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在很多地方。但凡是你看到的东西,多半都是因为它是稀缺的,不常见的,小概率的,所以才会被媒体报道,才会被人所关注。而人们恰恰愿意去追求这些万里挑一的事情,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价值。

我现在越来越关注那些大概率的事情,而不希望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。没有资本的时候,多数人还是应该尊重概率,把时间投到那些大概率的品质上,这样的生活才符合规律,否则就是不停地给自己找麻烦。

Image

2.

什么才是投资自己?

过去经常喜欢说“人应该懂得投资自己”。

其实我都不知道什么才叫“投资自己”,只是觉得非常高大上,感觉有了一个护身符,所以经常把它挂在嘴边。现在想想,其实多数所谓的“投资”只是一种意淫而已,并没有太多实质的价值。

任何投资都要讲究“成本”和“收益”。成本高,产出低,那就是一个失败的投资,反之则是成功的。投资自己的成本和多数投资一样,基本上都是金钱和时间。所以查看这笔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就落到了关于“收益”的定义上。

当人们说起投资自己的时候,他们到底在期望什么呢?可能是素质的加强,可能是视野的开阔,可能是能力的增长,可能是认知的提升。但我觉得这些都只是阶段成果,绝大多数人最终希望得到的无非是:

挣到更多的钱

可能很功利,但这确实是为数不多可衡量的收益,至少我看到的多数所谓“投资自己”的人,最终的目标都是奔着钱去的。这一点挺好的,投资就是为了赚钱。

如果按照这个标准,绝大多数的自我投资都是失败的。因为这些投资只是给你造成了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,并没有实际解决你的任何问题。看几本书就能洞察股市的秘密?听几次讲座就能让你变得牛逼?我不相信。

过去我掉进过“投资自己”的这个大坑里,任何事情打着这个口号貌似都绝对正确,别人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,这其实是一种新时代的“惟有读书高”。而且由于这种事情都没办法限定时间,所以你几乎永远无法证明它是错的。这就是多数所谓的“投资自己”最大的陷阱:它们没办法证伪。

诚实地面对自己,问问自己想在这个自我投资中获得什么,并且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限。如果到时候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,就大方地承认自己投资失败,然后割肉离场就可以了,而不是每天想着如何翻盘。况且,有多少人真正是优质资产,值得投资呢?

我觉得比起看书听讲座,给自己创造一些上进的幻觉,不如看场电影,吃点好吃的,更符合投资自我的目的。毕竟对于后者来说,我所期待的回报只是让自己开心而已。

Image

3.

警惕一切集体名词

上一期的【碎片】中,我翻译了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,由于是从韩语翻译过来的,所以有读者就来问我是不是朝鲜族。在得知我是朝鲜族之后,他表达了自己的兴奋,因为他也是朝鲜族。

我看着他的回复,感觉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。

那时候我也会被民族、国家、地域这些集体名词所绑架。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名人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,或者是同样的民族,而感到莫名的骄傲和欣慰。现在想起来,其实没什么必要,因为这些共同点,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。

我能理解这位读者的心情,是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,通常伴随着强大的捆绑能力。你必须从属于某个集体,而你需要为这个集体负责,并且与它荣辱与共。虽然当时有点不理解,但这种文化确实很容易让人上瘾。害怕被孤立的人,总希望自己能够属于某个集体,最好还是优秀的集体,这样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。

但后来,我慢慢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任何集体,任何想要通过集体名词绑架我的行为,都会让我产生极度的不适。等到挣脱了这些名词,只是以最简单的关系对待每件事和每个人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才真正获得了一些自由。

很多朝鲜族的小朋友,小时候都被问过这种蠢问题:如果韩国队和中国队比赛,你希望谁赢啊?每每被问到这种问题,孩子们都要绞尽脑汁来试探出长辈的爱国倾向,然后说出他满意的答案。

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,我们恐怕也无法完全逃避。我得承认,如果是中国队对外国队,我希望中国队获胜,但我会提醒自己,这场胜利其实跟你没啥关系,差不多乐呵乐呵就行了。

不因为自己属于某个集体,就感到任何的骄傲或自卑,我们每个人只能是个体,那些集体名词的产生,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绑架你而存在的。

Image

4.

没啥事还是不要轻易见面聊了

曾经有一个读者,因为得知我在北京,所以希望能够见面和我聊一聊。

我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,加上他说可以来我工作的地方,所以也就答应了。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,从此以后我基本上很少再见陌生人了。

他的目的也很简单,自己刚刚换了一个工作,希望能够得到我的一些建议。而我既不了解他所处的行业,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,根本没办法给他任何建议。最后只是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,那顿饭吃的确实不太开心。

这些事情本来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件,简单明了地说明白,对于双方来说都省时省力,但是他偏要当面聊一聊,貌似不见面就说不清楚一样。

通过这件事儿,我确定了一个原则:

线上说不明白的事儿,就没必要耽误线下的时间了

很多人貌似对于见面有种执着,似乎有些事儿在微信和邮件里说不清楚,一定要面对面才能讲明白。我觉得这些人多半自己就没想明白,指望他们在线下把事情说清楚,就更不现实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想加我微信的时候,我现在基本上都是拒绝的,因为多数情况下都和这位线下的朋友一样,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问题,而只是抱着见见面的心态来聊聊。这样的做法其实挺低效的,也没有多少意义,大家都很尴尬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更倾向于写文章。一方面,是为了梳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;另一方面,也能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周围的人。能帮上忙最好,帮不上你也知道我的能力范围,不会指望我给你什么灵丹妙药。

我真的非常鼓励大家,在见人讨论问题之前,列一个提纲出来,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。我估计多数问题其实没必要见面,甚至你自己都可以解决。

Image

5.

我们的观念真的靠谱吗?

这段时间,区块链的资产跌的非常厉害,很多过去乐观估计的人,现在已经开始不相信这个技术了。

关于区块链其实我什么也不懂,也不能给大家任何有价值的建议。但是这一系列的波动却让我思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:

我们的观念真的靠谱吗?

我们现在所相信的一切,真的是合理的吗?我们一直奉行的准则,真的是对的吗?那些我们弘扬的东西,那些我们鄙视的东西,真的都有它的合理性吗?

仔细思考这些问题之后,我得到了一个很可悲的答案:

多数的理念都是被灌输的,而不是我们自己推理和总结的

如果你审视每一个价值观,你会发现最终的起点往往不是一个事实,而是你对于某个人的信任,而这种信任本身是否牢靠,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。

比如,那些坚信区块链能改变世界,坚信比特币有价值的人,真的是因为自己看得懂代码,了解金融世界,知道金钱运转的规律吗?99%应该都不是。他们能够这么想,无非是源自于那些大佬的灌输,他们觉得这事儿行,我们相信他们,所以我们也这么觉得。就是这么简单。

而我们其他的观念,也都是被所谓的“权威”灌输进来的。其中包括父母,老师,你身边的牛人,网络上的大V。这些人本身是否靠谱,我们都不知道,更何况他们推崇的理念呢?

我们在没有什么判断力的时候,接受了太多这样的灌输,等到醒来的时候,发现已经忘记了哪些是合理的,哪些纯粹是以讹传讹。再加上懒得思考,最终只能变成别人行使理念的工具而已。

就像我在之前的【碎片】里说过一样,科学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宗教,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验证任何真伪,你除了选择相信和不相信之外,别无他法。

但是生活中的例子不一样,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一些思想实验来慢慢验证的。如果没有足够的事实支撑,没有足够的推理,我们完全可以质疑它的准确性,或者至少不盲目去相信它,更不要随意根据它来行事。

但这么做实在是太累了,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好好梳理自己的价值观,所以咱们也就只能这样凑合着过一辈子了。

上一篇:【碎片】授人以渔,不如授人以鱼

下一篇:【碎片】值得做的事情,慢一点也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