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新生大学的一次分享,沿用了之前“语言学习”的标题,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。往期的分享原文,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标题阅读。
大家好,我是尹航,很高兴又能来给大家做分享了。
之前分享过《我的语言学习笔记》,讲述了我过去在学习各种语言的时候,所经历的事情,以及我的体会。
而且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分享,才最终有机会来到新生大学工作,所以在这里非常鼓励大家,多多践行,多多分享,你根本不会知道哪一次的展示,会给你带来未来的机会。
不少同学看过之后,觉得这些分享很不错,我也有不少话没有说完,所以正好借这个机会,和大家继续分享我关于语言学习的体会。毕竟时间也过去了很久,我自己又在这个过程中,想到很多不同的体会。
1.
语言是什么?
语言是什么?
你可以在词典或者百科中查到很多解释,但是在我看来它只有一个属性:工具。
我们用这个工具来沟通,用这个工具来理解世界,用这个工具来改变世界,这个工具甚至可以穿越时间,让你持续影响世界。你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,那些宗教,那些法律,那些思想,最终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固定下来的。
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和斧头,锤子一样的工具,那么就很容易跳到一个更合理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:
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外语难学?
不少人自己英语差,是因为词汇不够,语法不行等等。但这些本身都是工具自己的属性,就像一个锤子一样,你需要知道的是哪一头是把手,哪一头用来锤钉子,但是即便你把它弄懂了,也不代表你能够用好锤子。
因为使用任何一个工具,除了工具本身的属性之外,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使用这个工具的人。如果这个工具是你买回来就可以自顾自运转的,那么就不需要你操心了,但是语言不是这样的,它需要使用他的人要足够强大,就像你知道怎么用锤子,但是自己却没力气拿起这把锤子,那也是白搭
那么在语言当中,除了具体的词汇语法之外,更加考验我们的其实是:
逻辑思维能力
只要是查词典,查语法能够理解的问题,其实都是小问题,因为这相当于一个体力活。真正困难的其实脑力活,也就是那些思维层面的东西。
这件事我是怎么理解的呢?其实是我在学习工程制图的时候想到的。
我们知道很多机器非常复杂,我们为了让制造厂知道如何去把它们造出来,就需要把它们画成各种各样的二维草图。然后制造工人,再根据这些图纸把它还原出来。
你仔细看一下,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。
这个原来的机器,相当于原作者的思考,而那些图纸则是他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的文章,我们要做不光是看懂图纸上的标记都是什么意思,更重要的是把它还原成和原来一样的机器。而这个还原过程才是关键,工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你的空间想象能力,而具体到语言层面,就是你的逻辑和理解能力。
这个过程类比下来就是这样的
所以在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之前,应该先努力提升一下自己的思考能力,因为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锻炼,极有可能最终你会成为一个,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很多,但是没有能力使用它们的“富人”。
2.
你能表达的东西都是溢出来的
我之前听过一句话:你给别人的爱都是溢出来的。
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个杯子,而爱本身是水,那么你能给别的杯子倒水的前提是,你的杯子应该是满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没有被爱过,你自己的杯子还不满,你是没有办法给别人提供爱的。这就好比泥菩萨过河,自身难保的情况下,想要做什么都是虚妄。
同样的道理,其实在学习语言的时候,依然是适用的。
你能表达的东西都是溢出来的。
很多人羡慕那些能够用外语侃侃而谈的人,希望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成为这样的人。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,便去搜集素材,背一些短语,甚至是文章,然后就跃跃欲试。这样的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,因为你的“杯子还没满”,还没到能够自由表达的时候。
我自己在这方面体会比较深的,就是一个大学暑假的时候。
我通常暑假都是不回家的,留下来看书学习,还有就是能把之前没看完的剧都看一遍,这一点非常爽。
我当时看的东西,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新潮的:老友记。
我把十季的片子都下载下来,每天看书累了之后,就拿出来看一看,每天平均能有4~5小时,浸泡在英语的环境里。
这样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月,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,就是因为这种被动输入多了之后,我居然开始不自主地说英语了。尤其是在每天看完后的一段时间,我的脑子里都是英语而不是中文,因为周围也没有人,我就喃喃自语地不停说英语,而且这些话和这些词基本上都是剧中的桥段。
很多人说自己没有外语学习的环境,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,哪怕你只是创造一个背景音,其实都可以把脑子给洗一遍。
这里还可以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,就是我在上高中的时候,曾经被老师安利过一个疯狂英语的磁带,现在想想那其实就是老师自己翻录的一盘磁带而已,里面把好多日常的对话都集结了起来。
我当时也没多想,就是觉得既然买了,那就听呗,正好家里有一个复读机,所以只要我在家,我就把它拿出来外放。就当做是一个背景音呗。开始也听不懂,但是我也没在意,听不懂就瞎听呗。结果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我居然基本上全都能听懂了,想想实在是神奇。
后来我总结了一下,其实我们听不懂的很大原因不是因为人家说的词汇太艰深,而是我们不熟悉这个语言,所以总需要一些反应时间。结果前一句还没听懂,下一句就出来,最后的结果就是脑子一片混乱。
如果你能重复听一句话,然后熟悉它的结构,就会发现人家没有说的多快,只不过你不适应而已。
3.
大声朗读来培养肌肉记忆
如果你问我,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是什么,我的回答只有一条:
朗读。
说来奇怪,大家往往习惯于忽略最有效的方法,而去寻找各种所谓的速成方法。朗读其实是目前为止,性价比最高的方法,不要说学外语,哪怕你希望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,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。
我们来回想一下朗读的整个过程。你首先需要看到朗读的材料,经过大脑的识别和理解,你把整个句子拆分成若干部分。然后你控制自己的嘴巴,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把它读出来,为了保证句子传达的意思完整,你可能还需要调整重音、停顿。被你说出去的话,还会传回到你的耳朵里,如果发现其中有错误,或者可能有歧义的部分,你还会放慢语速,适当地矫正。
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就结束了,而是循环往复的在进行,相当于一个不断循环的流水线,哪一个环节出错了都会导致整条线路的“停产”。
有过朗读经历的人都能体会,在没有经过练习的情况下,很少有人能够不出错地把一段相对复杂,内容量充实的段落流利地朗读出来。
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认知的重要性,觉得我们的大脑需要非常多的改造。这一点固然没错,但是在语言学习这方面,我觉得大脑的进步通常是慢半拍的。更重要的是你在朗读的过程中先形成肌肉记忆,用这种肌肉记忆去促进大脑进化,这可能是更加有效的一个途径。
看过我之前《我的“语言学习”笔记(1)》的同学应该有印象,我提到过,虽然我上的是朝鲜族学校,但实际上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,基本上没什么机会“说”韩语,所以自己的水平一直都不高。
后来我是通过找了一个韩国同桌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口语的问题虽然解决了,但是还有一个更迫切的问题:高考怎么办。
虽然到高考之前,我用自己的小聪明基本上能搞定韩语的考试,但问题是高考可没这么容易,不是这点小聪明就能搞定的。为了能够在高考的时候,获得足够好的成绩,我当时一咬牙一跺脚想出了一个办法:每天大声朗读课文。
现在回想一下,真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,逼急了的一个状态,反倒最后成为了最佳的学习路径。
当时我的做法是这样的。我去教务处新买了高中一整套韩语的教科书,然后把每篇课文里重点的单词和词组,以及考试重点的段落全都用黑色的记号笔给涂上了,以备后期训练的时候使用。
然后,我先拿正常的教科书,从第一课开始朗读。从高三开始,一本本的往前读,每篇课文都要读10遍,然后再跳到下一篇。我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就把高中所有的课文都读了10遍。
这个过程中,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:这些文字对于我来说不再陌生,我觉得自己的嘴巴已经开始适应这些文字了。
第二轮做的,就是把考试中比较重要的课文都跳出来,然后把另一本教材里涂黑的部分标记出来,然后每次读到这部分的时候,就多重复几遍,这样可以加深肌肉记忆。这一轮的练习,主要围绕着20多篇重点的文章,所以我的要求是每篇至少要读20遍。
其实这个时候一些神奇的现象已经出现了,就是你的脑子已经跟不上嘴了。因为读的次数到了一定程度,所以读到后来,你已经不需要走脑了,让嘴巴自己运转起来都可以了。所以这段时间的难点其实不是读,而是有意识地读,不让你的大脑慢下来,一定要试图去跟上嘴巴,因为只有这样,才是真正有效的训练。
等到这部分的练习结束之后,我就把之前准备好的涂黑的教科书拿出来,让自己随意反倒一篇课文,然后一字不差地随机朗读。虽然很多段落都被涂黑了,但是经过前面的训练之后,我发现我的眼睛就是能“看到”那层黑色下面到底写着什么,我的嘴也能非常顺利读出来。
到了这个阶段,我知道了,面对高考我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。而最后的分数也证明,我的想法是对的。
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新鲜,在中国最出名的应该就是“李阳疯狂英语”。虽然对于李阳这个人,我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,但是对于他的这套方法,我觉得其实是非常值得推崇的。
4.
每次都给自己一个启动时间
不知道大家在说外语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,自己磕磕绊绊地开始说,刚刚觉得自己进入状态了,就发现这次对话基本已经结束了。等到下一次也是一样,周而复始。每次都觉得自己刚要甩开膀子好好说一说,人家已经失去了对话的热情。
真正有机会用外语交流的同学都知道,真正困难的其实就是前几句的一个启动时间,等到熬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,其实也就没什么了。大家说的话,无非都是那几句,等到你克服自己说外语的恐惧之后,就没问题了。
好了问题来了:怎么才能克服这段困难呢?
我的方法就是:给自己设计一个万能开场白,或者说是启动片段。
我在大学的时候,选了一个德语的二专,当时也就是学着玩,后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我有机会说的时候,完全都不敢开口。
后来有机会去参加一个校外的课程,全程都是德国的外教在教学,逼得你不得不说德语。我在去之前就知道了这个情况,所以在第一天报到的时候,就提前准备了各种版本的开场白。比如如果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做自我介绍,我要说哪些话可以让大家认识我;如果需要提问的时候,我要先说哪些话,可以顺利地提出自己的问题。
这个准备过程,感觉像是在做一场话剧的排练,你把每个角色可能说的话在想一遍,然后根据他们可能的反应制定自己的对策。就像一个决策树一样,你准备的越多,遇到突发状况的机会就越少。
而这么一个所谓的启动片段的好处在于什么呢?
一是你有了一个具体的任务,所以不会像过去一样,不知道应该如何准备自己的口语。
很多人背锅好多口语书中的句子,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,说了一句之后,下一句就接不上来了。因为对方的回答,可能完全不在你准备的范围之内,很多句子都是散落在地上的珠子,缺少一个主线能够把他们连起来。你没有办法去引导对话的时候,你准备的这些句子其实都用不上。
而当你能够确定一个具体场景的时候,实际上就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条件,这样的情况下,你能主导对话的流向,甚至干脆不给对方机会插嘴,你可以先把自己准备的东西说出来。这样的练习效果其实是最好的。
除此之外,这样的过程能给你说外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东西:自信。
其实,我觉得绝大多数人,之所以开不了口,是因为没有自信。首先,我不觉得没有自信有什么不对的,我们作为外语的使用者,用不好是正常的,而对于自己用不好的东西,感到没那么自信,简直再正常不过了。所以我从来不否定这个“没自信”的问题。
但是,如果开始就没自信,然后因为紧张没说好的话,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导致后面的窘迫。所以我们设计的这种启动片段,正是为了骗自己,我其实能够说好,你看我现在不是说的挺好的吗?
人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动物,就是观念上的改变,能够直接反映到行为上。虽然你的能力可能一点改变也没有,但是仅仅因为流畅的说了几句外语,产生了莫名的自信,然后就可以把后面的话大胆说出来了。
5.
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
语言学习的时候,最怕的一点,我觉得就是“你觉得自己学不好”的恐惧感。
其实不论是哪个领域,如果你在学习开始的时候,就已经觉得自己注定学不好的话,整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变成: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。等到自己努力了很久之后,依然没有成绩,就会说:你看吧,我就说不行。
这种自证预言非常可怕,几乎可以扼杀掉你所有的潜力。
如何突破这个瓶颈,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方法是: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然后顺带把要学的给学了。
其实这是一种把需要完成的任务,和喜欢做的事情捆绑起来的一种方法,你在给自己创造一种刚需。
我给大家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例子。
我一直对于日语比较感兴趣,希望有机会能够说一些日语,但是也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但是后来有一个契机,让我真的有机会做了一个小型的“日语演讲”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,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日本民谣组合《humbert humbert》,他们的歌曲都特别治愈,伴随着我度过了很多困难的时期。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去听他们的演唱会,结果他们来北京做了一场小型的演唱会。
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买了最好的票,然后觉得终于有机会能够现场听他们唱歌,我一定得再多准备点什么。左思右想之后,我决定干脆用日语表达一下对于他们的感谢把。虽然人家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谁,但是我还是希望能说出这些话。
于是,我就自己写了一篇短文,里面是都是我想对他们说的话,然后托朋友找了一个日语专业的研究生,付费让他帮我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日语。而且还找了来华留学的日本语伴,做了一些校对,确保万无一失。
拿到翻译稿的我,用网络上的在线字典,一点点标记了每个字的发音,并且听了很多遍句子的朗读,等到这个标记做好了之后,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练习。
参加过刻意练习训练营的同学,可能能够体会到,当你大量重复朗读和背诵一篇文章的时候,你的口腔你的大脑都是会产生变化的,而这样的变化是会让你重新看待自己所朗读的这篇文章的。
那篇文章我朗读加背诵至少300多遍,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后来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可以流利脱口而出的地步。
演唱会当天,气氛非常好,他们的现场水准和录音一样。由于我买的是VIP的票,所以在散场之后,可以单独再去找他们签名。我记得很清楚,当时是一个小房间,每个等待签名的同学,依次入场。
我进去之后,发现他们两个站在桌子旁,笑眯眯的欢迎我。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,一定得好好把握。这里有一个插曲,就像我之前在准备德语课上的开场一样,我这次其实也准备了一些过度的话,因为你不能上来就直接是感谢,万一有人拦着你,或者觉得你行为古怪,那就不好了。
我准备几个版本,一个是直接跟他们说,我想和你们说几句感谢的话,不知道可不可以。还有就是和周围的翻译或者日本安保人员说,我是歌迷,希望和他们说几句话。总之当时做了万全的一个准备。
我记得当时由于紧张,声音都有些发抖,不过还好之前有过过度的准备,所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。我说的每一句话,他们也都听懂了,而且还诧异我其实不太会说日语。
这件事过后,我觉得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点,你把自己想要学习的外语和你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,就会发现原来枯燥乏味令你痛苦的过程,可能变得没那么困难了。我在练习的过程中,虽然有点枯燥,但是一想到到时候我能用日语和他们交流,就又充满了动力。
我觉得如果你现在在学外语,但是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动力,不妨像我一样,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,然后把它和你要学习的联系起来,这样的效果会更好。
6.
别怕,没啥了不起的
这句话是我的公众号开场白,好像很突兀,但是这是我真心想送给所有读者的。因为我们很多的想法,其实都是臆测出来的,你把一些事情想的太难了,以至于自己还没开始,就已经想要打退堂鼓了。
语言学习的过程,一定不轻松,但是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。我今天给大家举得这几个例子,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信心。
其实不光是外语,能够熟练使用任何一种语言,都需要我们有耐心慢慢打磨,这是一个综合实力,从来不是我做好了XXX,应该就可以的事情。
别怕,没什么了不起的。
上一篇:【反道理】越困难,越容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