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听李诞的播客,嘉宾是兰小欢,一位经济学家。谈起最值得投资的事物,兰小欢说是回忆。
想想也确实如此,我们的经历最终留下的只有回忆,而且还可以重复消费,甚至随时间增值。
我有个大学同学,有机会就会录几段视频,前几年结婚的时候一整理,多出来太多有趣的回忆。
我有一个“祈祷”文档,里面记录了我提醒自己的语句。这几天整理了一下,发现虽然表达不同,但核心都指向了一句话:
把一切当成工具,体验生活,制造回忆。
刚好最近在整理各种设备中的资料,包括文章,书籍,电影,音乐等。想用文字,图片,视频的形式,把自己喜欢的内容,每周整理分享一下。
现在想到的几个板块是:影音,文摘,外语,科技,碎片
后期可能会根据情况,有所增减。
影音
这部分主要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影视和音乐作品。
为了平衡时间线,会推荐一些最近看的,以及过去看过的。
重症外伤中心
韩国这些年推出了不少“医疗剧”,我看过一些,最喜欢的是这部。
故事的体量,推进的速度,情节的设置,都比较好。
后来查了一下,发现是根据webtoon(韩国网络漫画)改编的一部剧,背后已经沉淀了不少调查和粉丝的反馈,所以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这几年,发现了一个选电影的规律,尤其是韩国电影。如果是网飞牵头,改编自webtoon的内容,基础分数都不错。比如,《8 Show》,《恶缘》等。
护宝寻踪
最近追的一部国产剧,前两天刚刚完结。
故事结构其实很好,本来是有机会拍出《绝命毒师》级别的框架,但其中掺杂了太多不必要的男女主的暧昧情节,导致水分太大。
虽然这是“陕西省文化重点项目”,结局都在意料之中,但也完全可以拍出一个精彩的正邪对抗的内容。
结果警方各种不给力,最终破案全靠邪恶一方的“猪队友”,这就让人非常无奈了。
被这个剧吸引,还是因为在短视频上刷到了一个片段,然后就入坑了。所以短视频确实是比较不错的宣传途径。
黑白料理师
去年看韩综《黑白料理师》,最大的感触是:
做人做事要专业
节目中,印象最深的环节是,用便利店的食材来烹饪。最终获胜的选手,在这一轮选择了用板栗做提拉米苏,超出了所有人的期待。
回顾他的夺冠之路,几乎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,每道菜想要表达的内容,最终的夺冠也实至名归。
初级的专业是技能,高级的专业是哲学。
所谓的哲学,就是在大量的实践过后,能够根据情况,迅速判断优先级,并且据此来制定能实现的战术。
nishina
我前几年发现的一个日本歌手,是一个很年轻的创作型歌手,词曲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。
之所以能发现她,是因为在youtube上关注了一个名叫plusonic的乐团。团队成员似于某种“音乐练习生”,他们会翻唱很多日语流行歌曲。
我通过他们的翻唱视频,淘到了不少好歌,更关键的是,淘到了nishina这个歌手。
她的嗓音是我很喜欢的那种,有辨识度的。后来看她频道中一个完整演唱会的录制之后,就彻底转粉了。
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歌手,我推荐从这首歌开始
文摘
SPAM的由来
“二战”期间,美国援助给盟军的不只是粮食,还有一款名为斯帕姆(SPAM)的午餐肉罐头——当然这些猪肉也来自谷物饲料。这款产品是美国荷美尔食品公司在1937年推出的。到战争结束,该公司向同盟国提供了超过1.5亿磅午餐肉。赫鲁晓夫(Nikita Khrushchev)甚至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没有斯帕姆,我们就没法喂饱军队。”因为无处不在,吃得太多,斯帕姆给整整一代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,以至于今天的美式俚语中,会用SPAM来指代泛滥成灾的垃圾邮件。 ——《谷物的故事》
上帝之鞭
整个欧洲为之战栗,阿提拉就此被称为上帝派来惩戒欧洲人的“上帝之鞭”。甚至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:罗马是心脏,日耳曼人是插进心脏的钉子,匈奴就是砸钉子的铁锤,而遥远东方的汉帝国,正是那个挥舞锤子的人。 ——《谷物的故事》
广岛的命运
他们到美后,加倍偿还了债务。从广岛一带来美的移民,在20世纪初平均每年汇回日本的钱,比日本人两年的平均工资还要多。……这个现象在其他地区也见得到。广岛一个区的移民寄回日本的平均积攒,比占日本人口1%的最高收入者的平均年收入还要多。……在日本的一些村子,如果在美国有许多移民,或有从美国归来的移民,那么,即使以前再穷,也往往比其他村子明显富裕多了。……简言之,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对日本是十分重要的。天晓得,也许就是因为在美挣的钱把广岛建成了这样一个工业中心,才使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首要军事目标。——《美国种族简史》
禁酒时期的意大利移民
在意大利人参与其中之前,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在美国早就存在了。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,犯罪团伙的头目多是爱尔兰人或犹太人。…… 美国宪法禁酒修正案付诸实施之后,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大规模地发展起来,而此时又适值意大利后裔大批加入了犯罪团伙的行列。…… 意大利裔的犯罪头目在这种暴虐而殊死的竞争中,具备两条足以决定胜负的长处:第一,他们在贩运私酒时能克制自己,不致酗酒;第二,正如家庭忠诚对一般意大利社会生活是关键因素一样,他们在营运私酒时,全家人也能守口如瓶,毫不走漏风声。从事一种生死存亡的买卖,头脑清醒和家庭忠诚是两大格外重要的条件。——《美国种族简史》
外语
外语本身只是一个工具,使用的过程中,自然会越用越好。
这部分不会记录太多学习技巧和心得,只想把使用过程中有意思的故事分享给大家。
这是前一段时间和一个德国朋友聊天的内容。
德国的高考和工资
前些天高考刚结束,所以和一个德国的朋友聊了一下他们的教育体系。
德国会比较重视分层的教育和实践,尽量让不同能力层的人,都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。
科技
分享一些我使用的工具,主要是mac系统的,
OBS
为了记录自己的外语练习,最近研究了比较多的录屏软件,后来发现还是OBS这款最适合。
整体的界面比较简洁,逻辑也很清晰,B站上有不少教程,我看的是这一个,基本上一个视频就把最基础的内容讲清楚了。
对于mac电脑,如果obs检测不到输出设备,就需要搭配一个Loopback的软件,相当于帮助你把各种软件的输出音频,连接到检测的端口,方便obs调用。
OMI录屏专家
当然,如果你觉得OBS比较麻烦,那可以尝试omi录屏专家。
软件中自带了系统音频的录制,选择之后,就可以同时录制话筒里的声音,以及电脑里传出的声音了。
AI prompt 编写技巧
我订阅了一个DeepLearning AI的newsletter,作者是AI领域很有名的吴恩达。
他提过一个很有趣的prompt编写技巧,就是当你询问AI时,要先让它推理,然后给出答案,而不是反过来。
之所以需要这样,是因为现在的大语言模型,本质上是在不断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。如果你让它先推理,那么他就更有可能按照一个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,并且给你一个正确答案。
但如果你让它先给答案,有可能会先给你一个“错误”答案,然后不断用歪理邪说去圆这个错误答案。
碎片
这里记录我上一周的碎片感想。
如何知道自己是谁?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成本:你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哪里了?
我们很喜欢欺骗自己,觉得自己是理想中的那个样子,但实际上,最能体现真实情况的,反倒是时间和金钱。
嘴上说喜欢看书,平时都在刷短视频。以为自己很大方,但每次吃饭都是朋友买单。
所以说认识自己很困难。
这么看来,我其实是一个很自私的人,因为我基本上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身上了。
什么是成长?
“成长”这个词被各种自媒体讨论了很久。在我看来,成长无非就是两件事:
更好的生产,更准的判断。
如果我看了一本书,学了一个技能,了解了一个知识,但是它没有让我做事更快更好,也没有让我对未来有更清晰的预测,那么它就不能算是成长,最多只是带来自我感动的一种娱乐。
输赢>对错
现在越来越没有“争论”的欲望了,因为争论只能带来“对错”,而且是自以为的对错。
有了想法之后,付诸实践,才能判断输赢。
一旦赢了之后,也就没啥争论的欲望了。甚至面对质疑,会暗自庆幸,因为对方走在错误的道路上。
AI对编程的影响
AI只是一个更高级的编程语言,没有看出太大的变化。
最初的机器语言,只能识别01。后来的汇编语言,再后来的高级编程语言。其实就是不断升级,用越来越接近人类语言的方式来编程。
到了现在,就是可以完全用人类语言来写程序了,但是出来的程序,还是需要code review,让人类来判断一下,逻辑是否正确等。
AI降低了编程的入门门槛,但不代表不用学习编程知识了。
创意的来源
看了罗英锡PD的演讲,好的综艺节目,是比观众快半步的创新。
类似于N+1,但是要提前掌握N,把已有的玩法和资料吃透。
另外的1也得是观众们已经熟悉的,随后只是在链接上高创新,否则观众无法接受太陌生的东西。
个人的工业化
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:个人的工业化。
过去只有工厂或者公司能使用的设备,现在个人也可以使用了。比如,现在家里的烤箱,摄像机,剪辑软件等。
AI和3D打印发展之后,连影视制作,工厂流水线,都可以变得更加亲民。从想法到实体作品,一天时间就可以搞定了。
这个周记可以看成一个目录,后期还会慢慢迭代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