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智商分水岭,出现在小学二年级,因为开始解决数学应用题了。
应用题不容易,涉及到问题的翻译(把语文翻译成数学),基础公式的理解(知道用加法还是乘法),以及重复的计算(足够耐心和仔细)。
哪个环节出错,结果都不会理想。
应用题像某种隐喻,因为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大型应用题。
不论你碰到什么麻烦,都要把它拆分成具体的问题。根据这些问题,查找自己的工具箱(金钱,技能,人脉等)。最后埋头苦干,重复试错,直到把问题一个个解决掉。
每个应用题,都是一个岔路口,把人区分开,最终形成不同群体。
之前的三篇文章,总结起来就是:如何解好“人生应用题”。
1.
问题翻译
《 积累时间的好问题 》给了标准:自己的,困难的,具体的。
作为解题第一步,比起拆分问题,更重要的是筛选问题。
生活中的多数问题,完全不必解决。只要足够拖延,就会成为别人的问题。要集中精力,解决核心问题。
筛选过程有个好处:
区分“目的”和“方法”
读完《 金榜题名之后 》,这种感触尤为明显。
如果想找工作,成绩就是敲门砖,哪门课给分高,就应该选哪门课。如果想要搞科研,哪个方向前景好,就提前去实验室做实习。如果想出国,提前准备留学考试,把目标学校的标准搞清楚,再针对性准备材料。
不论哪种选择,都没有对错,关键要知道:大学只是“方法”,不是“目的”。
如果把上大学本身当成目的,那么考上大学的那一刻,就是迷茫的开始,下一步往哪里走,完全没有方向。
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谁也帮不了你。要不断问自己:真正想要什么?哪些是方法,哪些是目的?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?
这个过程能锻炼分析能力,也是区分人群的第一步。
就像教父说的:一秒钟就能看清本质的人,和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,注定要过不同的人生。
2.
解决方案
有了具体问题,就要寻找解决方案。
《 基础知识像“最小分辨率” 》提到的是基础知识。有了基础知识,任何问题都能解决60%。
不要沉迷于寻找方法,能达到60分,就先进入下一环节。如果多花一点心思,就能做到80分,那可以尝试,但绝对不要一次就想达到90分。
能力是螺旋上升的,问题也是综合解决的。
A环节的问题,不是A环节做到90分才能解决,而是B环节做到60分就能解决。
太想优化现有方案,很可能被卡在原地,永远无法前进。所以在寻找解决方案时,我比较推崇“60分万岁”的策略。
另外,筛选方法时,要保证“可验证”。
我现在寻找方案,基本只看两种:要么看手册,用实践来验证;要么看经典,用时间来验证。
不相信名人推荐,不相信小道消息。验证成本高的方案,一律放弃即可。
后面会慢慢分享,对我来说有效的方案,供大家参考。
3.
重复积累
前两步之后,只剩下体力活了。
就像《 从来没有“质变”,只有远看的“量变” 》说的,质变拆分足够细,最终全都是量变。
越基础的部分,越不需要天分,把量堆积上去,都能达到60分,甚至是80分。
所以才会有“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”的说法。
如果前两步做得好,量变的积累可以轻松又愉快。
每天十分钟,只要能积累,不退步,迟早能完成任务。
相信时间,相信积累,人自然会自信。
人工智能发展很快,但我并不担心。
即便学习速度慢,但我能用五感去获得真实体验,人工智能只能听别人的描述,而语言能够描述的东西非常有限。
只要我不停地体验和试错,慢慢积累经验,最终也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。
用了几篇文章,谈论的其实是一个话题:如何花时间。
时间是最基础的资源,是一切的起点。
说完时间,后面想用几篇文章,聊聊关于金钱的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