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两年的记录,还好没有原地踏步

一个多月没更新。

主要是想要休整一下,顺便整理了一下周记。

一天之内看完两年的记录,有种走马灯的感觉。事件的密度足够大,就能发现一些持续困扰你的问题。

为了好好整理这两年的内容,我特地选择了高铁而不是飞机。十小时的车程,除了吃饭,基本上都在翻看之前的内容。

这个方法是我坐地铁时发现的。当你被迫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,注意力会格外集中。难怪很多名著都是在监狱里写成的,比如《堂吉诃德》。

整理的过程中,我提取了一些关键词,分别是:

勇气,信心,责任,节点,诚实,量化,别着急,具体化,记忆力,多交流,时间,信息不对称。

这些词,在这两年的记录中频繁出现。

这段时间,我能明显体会到,这种长期的积累带来的质变。

1.

情绪是一种能量浪费

面对困难的恐惧,做事前的不自信,害怕承担责任……

这些都是这两年困扰我的事情。

对于自身的能力,我从未有过一丝的怀疑,大部分问题,我都能够搞定。

但与此同时,我内心又无比脆弱,经常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影响自己的情绪。于是,原有的能力,可能连一半都发挥不出来。

这两年,我一直在试图克服这种心态,试图战胜自己,直到上个月我意识到一个真相:

这毛病,改不了。

我就是内心敏感,这是一种特质,不能强求,也无法改变。

所以现在的问题是:勇敢,自信,这些“积极”的情绪,对于成事真的那么必要吗?仔细思考过后,我发现答案是否定的。

于是,我自由了。

我不再强求自己鼓足勇气,不再逼迫自己自信满满,我要做的只有一个:

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

当我抛弃了情绪,只关注事件本身,我的强项就发挥出来了。

我会不停地计算成本,得失和利弊。我现在还剩多长时间?周围可用的资源有什么?可能的结果有什么?每个结果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

每天都在忙于各种任务的拆解,然后把它们分配到特定的时间段,按部就班地完成,完全不带有任何情绪。

不论是效率,还是状态都异常的好。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一样,只是在执行之前编好的程序,即便出现了突发情况,基本上都有备案,所以非常踏实。

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了这两年的周记过后,发现这世界上其实没有好事和坏事。

一件事的结果,随着时间的推移,经常是时好时坏。时间越长,那件事就越没有好坏可言,你会发现它只是一件事而已。

既然如此,我们就不必为任何事浪费太多情感,尤其是当这种情感影响你做事的时候。

所以我现在不会对事情做太多评价,我只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经历这么一件事。

短期的好坏,只要时间足够长,都会变得没有那么重要,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。

情绪对于我来说,就是做事的摩擦力,除了浪费我的能量之外,并不会给我多大帮助,所以直接抛弃就好。

2.

知识变现才是关键

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,做人一定要极端,不要模棱两可,最终会让你里外不是人。

你要么选择做一个好人,好的彻底一点,要么选择做一个坏人,坏的彻底一点,夹在两者中间,大体上都会拧巴得要死。

面对知识,也要采取同样的态度。

我眼中有价值的知识分为两类。一种是纯粹满足好奇心的知识,你追求的就是知识本身,知道就会满足,与其他事物无关。

另一种则更加简单粗暴:

可以变现的知识

由于应试教育,我们离这两种知识都非常远,所以很容易跑偏。

高考前的教育,绝大部分只是为了分层。说白了,你学的知识唯一的用处就是筛选,那些东西没多少是你想学的,也没有多少能够真正变现(除非你做考试培训)。

长期为了考试,为了比拼而学习,脱离了校园之后,我们也会为了获得虚无的学习感,而去学习一些知识,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很有学问。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,或者一些自我安慰而已。

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,就是会问自己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

所以呢?

你只要按照这个问题不停地问下去,就会找到自己更真实的需求。比如我们是为了幸福,那么你现在做的事情能不能给你带来幸福?

我学习知识,要么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,直接给我带来快乐,要么能够帮我赚到钱,间接给我带来快乐,其余的都不重要。

而很多知识付费的内容,尤其是教人赚钱的内容,大体上都没有什么价值,经不起后续的考验。

你知道一个道理,和你能搞定一件事,完全是两码事。

通常情况是,你搞定了一件事,在这个过程中,该知道的道理你都会弄懂,没弄懂的道理,对于这件事也没什么必要,毕竟你已经得到了结果。

而即便你知道再多的道理,真正跳进去做事,还是会发现各种躲不掉的坑。

所以到头来就变成了:

事做成了,还学个屁?事没做成,还学个屁?

教育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一件事。除非你有强大的外力,比如必须通过某些考试,基本上不会有人能够坚持学习。

之前我还会做一些免费的分享,后期不会再有了,这对所有人来说纯粹是时间浪费。

你要相信大部人是学不会的,而且也没必要学会。如果你有知识,不要通过分享来赚钱,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付费。你要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产品,让别人直接购买你的服务,这才是知识变现。

比如,你是一个程序员,比起教其他人如何编程,更好的选择就是直接设计一个软件,直接解决他人的痛点,然后收钱就完了。

如果你的英语还可以,最好的方法不是教英语,而是通过英语的世界,获得新的机会,然后直接利用这个信息不对称去获利。

当然,还有一类知识分享我觉得是有意义的,就是纯粹的傻瓜式教程,能够一步步实践的内容。比如,我之前写的《 【教程】公众号“一键排版”指南 | 附送10款精美模板 》,这样的教程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。

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,如果你为了赚钱去学了一堆东西,最后发现没有赚到钱,那些知识对你来说就是无用的。

3.

要有具体化的能力

回顾周记的时候,发现了一个大问题:

只有碎片感想,缺少具体事件。

以至于我看着这些经验,都不知道它来自哪里,当初发生了什么。

这也是我在这段时间深刻体会的,我们从来不缺少说大话的能力,我们缺少的是:

具体化的能力

我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,经常碰到“提升自己”,“开阔视野”之类虚无缥缈的表达。然后我就会问:什么叫做提升自己?什么叫做开阔视野?然后他们就说不出话了。

当然这也不能怪学生,毕竟我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。大家都习惯于侃侃而谈,舞弄高级的概念,然后一开始做事,就发现一件都搞不定。

人们总说:你要好好学习,你要认真工作,你要处理好人际关系,你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。

没错,这些大话我也会说,问题在于具体应该做点啥?“做什么”这个问题,大家基本没什么分歧,关键在于“怎么做”。

当面对“怎么做”的时候,多数人就沉默了,因为他们根!本!不!知!道!

那你说那么热闹?不还是没用吗!

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很多“知识付费”的内容没有多少价值,他们给出的通常是“做什么”这个层面的解答,你即便知道了,多数情况也操作不了。

而只要你开始具体化,并且不停想办法解决问题,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。

有些事情没那么困难,有些事情没那么简单,有些事情对于现阶段的你来说,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,干脆放弃就好。

比如,你去听股票投资的课程,梦想着通过股票实现财务自由,人家甚至都给出了具体的投资标的。而当你准备实践的时候,发现人家有100万的资产门槛,于是自己瞬间就清醒了。

你越把目标具体化,就越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局限,并且承认很多机会跟自己没关系,然后就可以脚踏实地,先把周围能搞定的事情做好。

否则,今天看着这个做区块链发财,明天看着那个炒房赚钱,总觉得自己周围都是钱,但其实这些机会和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
永远不要单一维度地考虑问题,就像抛开薪酬和工作强度去谈996,其实是没有意义的。

我们很难看清一件事的所有方面,但是有一点至少可以确定,也是必须要考虑的:

时间

一定要有“时间成本”意识,这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之一。

不论你做什么,总归需要花时间,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。一个脱离了时间成本的话题,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
某个投资项目,能够赚一万倍,如果它需要一百年,那基本上就和我没关系了。

一旦有了时间成本的考量,很多事情就不必做了,因为性价比太低,即便做成了对我们也没有多少意义。

比如那些买来之后没看的书,直接丢掉就好了,不看也没事的书,对你的生活没啥影响,不要逼着自己花时间去看,这是变相的浪费。

根据这个标准去回顾我之前制定的目标,发现很多东西不得不舍弃,不是这件事本身没有价值,而是同样的时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
“时间成本意识”只是具体化的一个方面,只要你做事,就会发现更多需要踏踏实实完成的部分,不要逃避,这只是必须完成的功课而已。

我们没有比尔盖茨的做事密度,但每半年抽出一天时间来,回顾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,看看哪些问题持续在发生,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,这还是有必要的。

当然,前提是你有记录。

可能我还是比较笨,也比较懒,两年的记录被我拖了这么长时间才整理。

不过,该来的总归会来。

经过这次整理,我更加明确地梳理了自己的方向:

把自己当作机器,抛弃勇气和信心。这些东西我这辈子都不会有,也没必要有,直接放弃就好了。

把需要做的事情量化,设定好时间节点,以及反馈的标准,按部就班去完成。

遇到了问题,找相关的人去问,寻找解决方法,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交给时间,然后装死。

不做任何不必要的教程,直接利用信息不对称去赚钱。

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:

只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值得的人身上,因为我们很快都会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