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已经出版十年了,真是一本好书。
什么是时间的朋友?
随着时间流逝,不断增值的事情。
有人说要积累资产而不是消费,有人说要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。
这些高大上的话大家都懂。问题是你能区分资产和消费品么?你能区分重要和紧急的事么?
即便你能判断出来,你能持续投入吗?
对于时间来说,“朋友”和“敌人”不是一个对立的概念,而是一个连续的图谱。
即便是同样的事,因为你的操作不同,也会落在不同的位置。有些更接近于时间的朋友,有些更接近于时间的敌人。
对于我们来说,不一定要成为时间的铁哥们,但至少不要成为它的敌人。多往正向去靠拢,少做一些让它讨厌的事就足够了。
作为一个常年和时间套近乎,但进步缓慢的人,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。
1.
经历,一手的最好
做重要的事,而不是紧急的事。
这句话耳熟能详,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。我曾多次因为“主次不分”,而对自己失望。
事情发生之后,我才发现自己找错了重点,把太多的心思用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。
后来看到郭德纲的一句话,受到了启发。
一次采访,记者问了一个问题,大致的意思是:您觉得成长和时间有关系吗?
郭德纲的回答是:
没有
他说,成长只和经历有关.一件事,你3岁经历过,你就懂了,60岁也没经历过,你永远不懂。
一个人娇生惯养60年,街上有人瞪他一眼,就能当场猝死。一个孩子天天十几个嘴巴,不到20岁就刀枪不入了。
这句话我同意大部分。
但经历和年龄需要有一定的匹配,有些事情需要你在特定年龄段经历,否则荷尔蒙的影响,以及理解能力的缺乏,都能导致你理解不了。
不过整体上,我觉得这话说的没有错。
想明白这件事之后,我就不再怪自己“主次不分”了。因为:
没经历过,就分不清“主次”。
面对一个你没做过的事情,你根本不可能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的。可能会有个方向,但大体上也会是错的。
你认为重要的事情,基本上都来自道听途说。而说这些话的人,也没几个真正做成过。
写了这么多篇《 反道理 》,大致可以判断,所有大家认为重要的事情,基本上都不是最重要的。
个体差异大,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。
我平时会把重要的材料都整理起来,然后单独保管在一个文件夹里。不论是学校的通知,还是朋友的礼物,都会一股脑地塞进去。
需要找重要材料的时候,我才发现自己的收藏根本没有重点,好多关键的文件,反倒被我随手扔掉了。
随着这种事情变多,我的资料库也开始慢慢变化,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,不必要的内容越来越少。
学习固然很重要,但它的作用不是帮你避免错误,从来不是。
即便你知道前方有坑,多数情况你还是会掉进去,根本拦不住。就像你知道游泳的所有姿势,没游过依然会淹死。
这个世界当然有牛人,他们足够强大,可以举一反三,不用亲历也能躲避。
但就像我在《 牛人的思路,普通人的死路 》说的那样,如果你真的是这群人,你早就牛逼了。现在还没有任何作为,就说明他们的方法不适合你,赶快承认自己的平庸,换一种策略才是正道。
所以,要想成为时间的朋友,首先要有一手的经历。
因为这才是对你有用的经验,而经验都是时间送给我们的礼物。
2.
不回撤,才能成长
毛主席说的好:敌人的敌人,就是我们的朋友。
要想成为时间的朋友,先要弄清楚谁是时间的敌人。
时间的敌人是谁?
遗忘
如果你忘记了,你经历的那段时间,就随之消失了。和它一起消失的,还有那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。
所以我鼓励大家记录。因为只有文字才能对抗时间,才能帮你回顾过去的经历,并把它们的价值固定下来。
我以前非常追求阅读量,总希望一年能读很多本书。
但即便真读了很多,发现意义也不大。因为你问我都读了什么,我的大脑一片空白,根本说不上来。
不信你现在回想一下,最近读了什么书,能回想起多少内容?
所有你读过但是没有记下的,甚至毫无印象的部分,都是时间的浪费。因为它不在的人生中,这和没出现过有什么区别呢?
后来看李敖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,觉得非常受启发,把原文摘录到这里,大家可以看看:
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,什么原因呢?方法好。什么方法?心狠手辣。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,把书给分尸掉了,就是切开了。这一页我需要,这一段我需要,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。
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?把它影印出来,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,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,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。
结果一本书看完了,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。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。
那分类怎么分呢?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,夹子我写上字,把资料全部分类。一本书看完以后,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。
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,分得很细。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,哲学类,宗教类;宗教类再分佛教类、道教类、天主教类。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,天主教还可以分,神父算一类。神父还可以细分,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,神父还俗又是一类。修女同性恋是一类,修女还俗又是一类。
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。进入干什么呢?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,需要这个资料,打开资料,只是写一下就好了。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,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,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,把新闻拿过来,再把我的资料打开,两个一合并,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。
换句话说,我这本书看完之后,被我大卸八块,五马分尸。可是被我勾住了,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,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,放在资料夹子里。
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好了。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。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,用英文字母排出来,偶尔也有些中文的。
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,李敖知道的那么多,博闻强记,记忆力那么好。我告诉大家,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。
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,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,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,整整齐齐的,这不对。看完了这本书,这本书就大卸八块,书进了资料夹,才算看完这本书。
今天我问大家特别亮一手,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。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,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。那个不算看过,因为当时是看过,可是浪费了。
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,跟资料挂钩。可是照我这个方法,可以把你看过的书,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,扣在一起。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。
李敖看书的基本原则,就是“不回撤”。看完了能够反复调用,这段时间就没有浪费,看完了什么也想不起来,时间就荒废了。
记录的好处,我是在大学期间体会到的。有一段时间,我会把纠结的问题写出来,然后试着找找答案,偶尔能找到,偶尔找不到。
某一天我翻看笔记的时候,发现自己一直在纠结同样的问题,从来没有继续思考。而且关键在于,我曾经在某一天已经想出了方法,但后来又忘记了。
一直在原地打转,自然没有办法进步。所以我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记录。
之前有人问我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,我本来想微信回复一些内容,但后来想想这些回答只是一次性的,无法反复使用。
所以干脆写了一篇文章,把想法完整地梳理了一遍。虽然耗费了更多时间,但这个问题我已经说清楚了,下次再有人问,我就可以把文章直接丢过去了。
想要成为时间的朋友,先要打败时间的敌人,文字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,一定要会使用。
3.
可持续的投入
这个世界总是趋于混乱,要想要维持秩序,就需要不停输入能量。
就像屋子如果不收拾,会越来越乱,脑子如果不梳理,也会是同样的结果。
混乱的趋势,就是时间的影响,为了让时间帮你,就需要投入精力,纠正混乱。
这就要求我们:
可持续地输入能量
因为时间是流动的,它一刻也不停歇,你要和它做朋友,自然也不能想着休息。
如何保持持续输入?
成本要低
成本低,你就不会太在意,每天做起来就不吃力,持续的可能性更大。
成本低的另一个好处,就是你不会有太大的期望。
如果只是做事,你会发现难度没有那么大,毕竟都是人干的事情,总归不会难到哪里去。真正的难点其实是对于结果的过度期待。
你投入的越多,你的期待就越大,这样就会有得失心,然后动作就可能变形。
与此同时,你还会担心失败之后,别人会怎么看你。尤其是你都这么努力了,再失败的话,是不是别人就看不起你了。
对于这一点,我有一个不错的忠告,那就是:
根本没人在乎你。
大家都在忙着关注自己的失败,哪有闲工夫关注你呢?
但我们一般克服不了这种心理障碍,总觉得自己是明星。所以就需要尽量低成本的去做事,保证自己能够持续输入能量。
我现在做人事情,都是本着一定会失败的目标开始。
如果这件事注定失败,我还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东西?一些别人抢不走的东西?如果有,那就做。
根据我的经验,但凡你能记录下来的事情,都可以尝试一下。如果好,那就很幸运,如果不好,就都给它写下来。所以说《 写作是生活的对冲 》
有了这个习惯之后,我发现自己不会再和傻逼纠缠了。
我只会尽可能观察他的逻辑,然后把它写进我的文章里。我的时间不是用来证明别人错的,我的时间是用来帮助自己获取经验的。
4.
最后的提醒
上面说的都是比较抽象的原则,总归要给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。
简单来说,为了和时间做朋友,我们需要:
学会使用工具
这里的工具,指的是复杂的工具。简单的工具,基本上用处不大。
当然,这个也要看使用工具的人。
同样是文字,有人能够编写程序,积累经验,有人只能上网吐槽。那么对于前者来说,文字就是高级工具,对于后者,文字的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。
类似的情况,还有手机和电脑。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手机和电脑就是一个简单工具,尤其是你用它刷微博,刷朋友圈,淘宝剁手的时候,它就是一个满足你欲望的低端工具。
但是,如果你能用好一些软件,让它们可以互相配合起来,甚至可以借助编程的力量,那么作为高级工具,手机和电脑的威力就能显现出来了。
我整理了一下,这几年自己用过的各种工具,从内容输入,到文字输出,软件硬件都换过不少。
最终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时间考验,并且始终在帮我成为“时间的朋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