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还剩不到100天了。回顾了一下年初定下的目标,完成的还是不好,有点挫败感,但也要继续前行。
【碎片】系列是目前为止写的时间最长,也写的最舒服的一个系列,真的是应了那句话: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,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。
1.
想要有效率,首先要便利
“门槛”这件事,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的多。对你来说不困难的事情,在别人那边可能就是巨大的门槛,它能挡住的人,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。
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,除了聚焦于这件事本身之外,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另一件事:
降低所有其他的门槛
如果你想要学英语,那么学习材料一定要唾手可得,学习的启动方式一定要足够简单,但凡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的阻碍,比如你的学习材料放在其他地方,或者你需要完成若干步骤才能开始学习,那么你持续做这件事儿的难度就会倍增。
很多看似不困难的东西,只要稍微一累积,就会指数级的增长。就像我在《 我的原则:花钱能搞定的事,就别浪费其他资源 》提到过,尽可能住的离公司近一点,因为在你看来不远的几站地,其实是会消耗你很多的精力和体力。
而且当你做一件事方便的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就会经常去做。交通发达了之后,你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很多,阅读能力提高了之后,你的阅读量也会提升很多。
说白了都是因为做这件事变得简单了,你就愿意多做了,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
所以看看自己想做的事,到底有多少细微的门槛在阻拦你,看看是不是能够从一些环节中降低这些门槛。
2.
阅读的时候,要有自信
我在阅读的时候,时常有这样的苦恼:
读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
我觉得这是一种“阅读不自信”,总是希望能够把读过的东西都记住,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。
后来我想明白了,其实不必有这样的强求,当你阅读完一本书之后,真正能够留在你脑子里的,其实都是那些刚好超过你的认知范围,又能激发你思考的内容。那些你已经知道的,或者远远超出你认知范围的东西,是无法引起你的注意的,你自然也就记不住了。
而且即便是同一本书,在不同的阶段,能够给你留下印象也不同。你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去筛选一些,能够帮助你更好生活下去的信息。
我就不止一次有过这种经历,不同时期和不同书籍给我的刺激是不同的,我的认知其实已经帮我筛选出了最适合我的内容,其他的东西即便再好,因为我的阅历和理解力不够,其实也是无法消化的。
想明白这件事之后,阅读的过程就会更加有自信了。
有些书籍,你知道是好书,会去反复阅读,慢慢体会,但是不会要求自己一次就搞懂,也不会生搬硬套其中的理论和方法,因为你知道只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,才是最适合自己的。
3.
没成功过的人,最多只能依葫芦画瓢
做成任何一件事,其中都蕴藏着大量的细节和秘密,有些是容易被忽略的,有些是不可告人的。但总之,不论一个在外人看来多简单的事情,真正做成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所以当一个没有成功过的人,拿着一套方法论,妄图教别人如何做事的时候,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只是在“依葫芦画瓢”。因为除了当事人,多数人能看到的只是“相关性”,而不是“因果性”。
举个最典型的例子:挫折教育。
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环境太好,怕以后吃不了什么苦,所以在生活中故意制造些“挫折”,让孩子感受一下失败的痛苦。并且美其名曰“挫折教育”,因为那些做成大事的人,都是没有被挫折打败的人。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不了解因果关系,只知道“依葫芦画瓢”。
任何人的抵抗力都源自内心的坚持,有向往的目标,他才能扛过一个个挫折。“依葫芦画瓢”的挫折,多半都属于没事找茬类型,它唤起的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,而非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。
吃饱穿暖,衣食无忧并不会让人堕落,这些没有经历无谓挫折的人,会从低端的需求中得到解放,将注意力放在追求更高的目标上。但这一点,是那些没有体验过的人无法理解的。
真正的“挫折教育”,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,如何通过倾听和鼓励,帮他做好心理建设,慢慢帮他度过这个挫折,然后更好的面对挑战。
连岳有句话说得好:
挫折教育,是给教育,不是给挫折。
4.
同情,是一种廉价的情绪
过去当我看到一些“悲惨的故事”时,同情心总是会泛滥,觉得对方如何不容易,这个世界应该多一点爱。
但后来我认真思考了一下,不得不承认:
很多同情都非常廉价
“同情”的作用,说到底是为了展现“我关心他人”的形象,但这样的形象其实很难经得起推敲。
一方面,多数的同情只是“想想”而已,有多少人愿意为自己的“同情”买单?即便愿意买单,我们拿出的也是无关痛痒的金额,这些成本不会很高昂,说它廉价自然也不为过。
另一方面,很多同情只看表面,从来不会追究前因后果,永远想不到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处”。看到难民被遣返,就拦住飞机不让飞,却不知道人家作恶多端,犯了法才被驱逐出境;看到流浪汉无家可归,就圣母心泛滥,却不知道他们只想领救济,连擦地洗盘子都不愿意做。
同情很容易,一句“看他多可怜”就能展现自己的高贵和温暖,大不了再拿出点小钱打赏一下,瞬间变成圣母。
但它就是一种廉价的情绪,你如果真的同情他人,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帮人家度过难关,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把世界变得更好一些,用实际行动来消除一些苦难。这么做很困难,但它比起点根蜡烛,溜滴眼泪要值钱的多。
5.
三十岁之前,要尽快统一自己的价值观
很多痛苦的根源,都是价值观不统一导致的。
痛苦通常来自于预期和现实的落差。你付出了很多,但得到了很少,你就会不平衡,但这种差距其实并非来自现实生活的刁难,而是我们用不同评价体系去判断的结果。
放松的时候,你用“快乐学习”的标准,拿成绩的时候,你用“悬梁刺股”的标准。工作的时候,你用“劳逸结合”的标准,算业绩的时候,你用“加班加点”的标准。
这些双重标的人,脑子里总是有两种价值体系。他们不是拿一套价值观行事,而是根据自己的行为调整价值观,哪套适用就用哪套。“既要”玩的开心,“也要”成绩优异;“既要”工作轻松,“也要”升职加薪。
还好这个世界很公平,不会让这些“既要也要”的随心所欲,你选了一套标准,那么世界就会给你看这个标准的答案,而不会因为你标准的改变而有所变动。
为了减少痛苦,最重要的还是尽快统一标准,活在这种撕裂的体系下,真的会让人很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