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是半途而废?那是因为你还不会“刻意练习”

我从小到大做的最熟练的一件事叫做:半途而废。

我猜大部分人估计跟我差不多,至少在“半途而废”这条船上,肯定不止我一个人。

听说这个世界上最让人难受的不是“我痛苦”,而是“只有我痛苦”,所以站在这个立场上,我多少还是挺欣慰的。

不过欣慰归欣慰,看着这么多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,我也不能坐视不管(说的好像我已经脱离了苦海似的)。于是我在去年的12月,组织了一个小组,名字就叫:

刻意练习小组

成立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想和大家一起脱离这片“半途而废”的苦海。而事实也证明,如果方法得当,制度合理,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大几率摆脱基因上的束缚的(我们基因上就被设计得“容易放弃”,所以别怪自己啦,你只是生得太正常了)

小组四十多个人,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全方位的打磨了一篇英文演讲稿,最终克服了说英语的恐惧。更重要的是,这年头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天,就已经干掉了90%的人了。

你让我先骄傲一会儿。

过年的时候,我自己好好复盘了一下这段经历,并且也看了相关的一些书籍和视频,发现“刻意练习”其实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我们从多个纬度来使劲。

1.

心态

大部分人做事的轨迹是这样的:

看了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演讲,回顾自己过去的失败经历,觉得自己一事无成,十分羞愧。为了弥补这样的愧疚之心,一拍桌子定个超高目标(这是事儿通常发生在年初)。

随后的三天眼睛瞪得和铜铃一样,精神矍铄,效率奇高。然后……就没然后了,三天过去基本上就放弃了,扛了一周都算多的了。

然后这个循环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启动呢?那要看下一个励志视频啥时候出现了。

所以在心理上,我们需要克服的最大的问题就是:

你得知道自己什么熊样,并且接纳自己。

我记得曾经和朋友讨论某个问题,因为观点相左所以开始互怼,其实两三个回合之后,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。但是依然还嘴硬,不停和对方辩解,知道对方把我说的哑口无言才停止。

那时候,我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: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个傻逼,“承认”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。

在“半途而废”这件事上,我觉得采取同样的态度,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。如果我们承认自己只有“三分钟热情”,并且只能坚持三天,其实解决方法自然就出来了:

每三天看一次热血沸腾的励志视频不就行了。

而事实上,这样敢于面对真实自我的心态,悄悄让这个小组的成员最后都坚持了下来。在开始之前,就已经让他们准备了相应的“战备粮”,等到扛不住的时候,就拿出来给自己打一针鸡血,效果还是很不错的。

除了不要对自己太自信之外,还有一点更重要的,就是不要对自己太失望。

你有过多少次因为自己没有坚持下来,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意志力的人,甚至觉得这辈子都没什么希望了。

在我看来,大可不必这样上纲上线。

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,没有办法摆脱周边的影响。而“刻意练习”又是一个涉及多维度的系统工程,个人的意志力这是其中的一部分。除此之外,生活中的变动,工作上的调整,某些突发状况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发挥。即便不是直接的,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间接的方式破坏我们的计划。

所以,如果你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来,这里面肯定有你的责任,但也不全都是你的责任,不要太过责怪自己,要懂得原谅和包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。

不在开头的时候过分自信,不在低谷的时候过分自责。心态是我们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控制好的一个维度。

2.

大脑

说完了心理,现在要说说大脑了。

记得当初上大学的时候,同寝室的室友给家里打电话。他妈问他最近怎么样,他唉声叹气地说一句“除了玩游戏,什么也没坚持下来!”

现在想一想,确实只有游戏能够让我们不需要督促,不需要鸡血,也能够一直玩儿下去。如果你看游戏里面最本质的要素是什么,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了。

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,就是因为:

它能给你即时反馈。

不是所有人都是游戏高手,但大部分人都喜欢玩游戏,因为即便你玩儿的不好,你也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,并且做出相应的改进,最后一点一点实现突破和成长。

所以你看游戏里面会让你打怪,会给你设置障碍,但是只要你突破了这个限定,马上就会有等级的提升,金钱的奖励,道具的升级等等一系列的反馈。

而现实生活中,没有人帮你精细的设计这些环节,所以你还没有等到相应的反馈,就已经放弃了。

举个具体的例子。比如说有两个销售员A和B,每天通过打电话来卖货。

A对自己的评判标准,就是看自己有没有通过这通电话卖出相应的货。而他只有两种反馈,卖出去或者没卖出去,其他的他一概不知。

而B会把整个过程做一个细分,前十秒他有没有留住客户,前三十秒他有没有说清意图,前一分钟他有没有赢得信任。并且他会采集通话时间和成交量的关系,看看平均要说多长时间的话,对方才愿意掏腰包,在哪些顾客身上的时间投入纯粹是浪费等等。

有了这一系列的精细划分,以及对应指标,他就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,哪里做的不够好,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。

所以当我们训练大脑的时候,其实也应该像游戏设计者一样,把每个任务细分到可以感知,并且能够评判好坏的程度。这样你才能获得及时的反馈,哪怕你知道自己做的不好,也胜过不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。

我们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,你甚至不需要教它该怎么做,你只要给它输入和相应的反馈,它就会自动去适应这种变化。

你知道小孩子们是如何认识“1”这个概念的么?

没有哪个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们解释什么是“1”,他们做的只是不停地告诉孩子“这是一个苹果”,“这是一本书”,“这是一把椅子”。与此同时,给孩子们看一个苹果,一本书,一把椅子。

随着输入跟反馈的增多,孩子慢慢就会知道什么数字“1”了。

所以当我们刻意练习的时候,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合理的任务区间,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多的反馈。然后你要做的,就是不停地强化这个过程,让大脑自己去适应这种情景。

说真的,我们的大脑远比想象中的要贱的多,没有什么适应不了的东西。

3.

身体

最后说说身体。

估计很多人都觉得“意志力”,“忍耐性”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事情,总归有一点虚无缥缈。就像天赋一样,多半是天生注定的。

但其实我们作为一个实体,其实任何情感和想法都是有生理基础的。比如说,快乐这种感觉其实多半源自于多巴胺,而性欲则是因为我们分泌的荷尔蒙。

所以说心态上的变化,还有可能跟你生理上的变化是相关的。

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,在你的成长过程中,一定碰到过那些智力上先天有一点缺陷,但是每天都活的特别开心人。我们俗称“老家的那个傻子”。

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举动,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的快乐并不是假的,而是因为他们平时做的都是开心的时候才有的动作。

这就好比你现在并不开心,但是你是只要裂开嘴笑,持续个十几秒,就会发现心情确实会变好一些,而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。

我们无法直接控制情绪,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行为,而行为和情绪密不可分的,所以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举动,来影响我们的内心和想法。

所以你不妨观察一下自己自信的时候,都喜欢做哪些举动,把它们记录下来,等到自己缺乏自信坚持不下来的时候,就用这样的行动反向刺激自己。

当然,除了这样的方法之外,保持作息的规律,饮食的健康也非常重要。

因为这些作息习惯,可以直接影响到你的内分泌系统,进而干扰你的情绪和意志力。我曾经做过调查,发现大部分所谓“意志力薄弱”的人,作息时间都不太规律。

所以与其去克服一些意识层面的困难,不如老老实实的按时睡觉,或许之前的那些问题会迎刃而解。

任何一个训练过程,都不是单一的能力比拼,而是多维度的全面升级。

不过是心态的调整,大脑的锻炼还是身体状态的保持,其实都需要投入相应的精力。所以下次半途而废的时候,不要扔下摊子不管,好好去追踪一下这几个维度,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
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吗?有反馈才能知道哪里做错了,不然你只是在不停地重复原来的路径,不会有什么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