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的个人博客

七月份写完《人间生存指南》,算是给之前的框架内容做了个总结。

假期的课程比较多,加上整理了一些手头的项目,所以停更了三个月。

今天来汇报一下成果:

尹航的笔记(yhnote.com)

这是我的个人博客。公号,微博,以及其他作品,后期都会汇聚到这里。

这里想说下,为啥要搭建这个博客。

1.

数字花园

我想搭建一个自己的数字花园。

短视频兴起,平台都开始“去博主”,更重视内容算法。说白了,创作者的内容,更多是平台引流的资产,而不是建立链接的纽带。

本来公众号还算是一片净土,但不知何时开始,它也变成了算法推送的模式。刺激的画面和标题党,慢慢占据推送列表,导致我现在基本不看了。

平台是人家的,怎么管理都无可厚非,但我确实想换个地方了。

每个平台都像公寓楼,统一的户型和装修,配套设施也不错,但架不住邻居越来越吵,生活质量都下滑,认识朋友越来越难。

不如换一个地方。既然没有现成的楼房,那就自己建个小屋。虽然耗时耗力,交通不便,但至少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。

每次访问自己的博客时,就像坐在小屋里看后院的花园,花草没那么精致,但都是自己栽种的,偶尔还有朋友来逛一逛,我挺知足。

有了这个小天地之后,离自由又近了一步。不必关注浏览量,因为看不到,没有留言板,也不用担心任何评论。

这样的设置更能展现真实的自己。能用浏览器查看博客的人,也大概率是真朋友,所以能产生真链接。网上的真人真事越来越少,我还是更希望找到找到真读者。

另外,多年的上网经验告诉我,哪怕再好的内容,都有可能消失,不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,永远都不踏实。所以后期看到好内容,除了给出链接之外,也都会存一份在博客上。

2.

失忆或重生

对于“写作”的想法一直在进化,前段时间总结为:

为“失忆/重生”而写作

有一个科学假想:如果人类文明即将毁灭,你可以给下一代文明留一句话,你会说什么?

费曼给出的答案是: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。

这个问题给了我启发:假如失忆/重生前,可以给自己留一句话,你会说什么?

我的答案是:去看这个博客(yhnote.com)

它应该是个起点,从它出发,你可以了解这个人,并学到他的经验和技能。

“失忆/重生”看似是个假想问题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因为别人来看这个博客时,就像“失忆/重生”后的自己。

想到这点,写作的心态就会变化。

假设这是“那个人”了解你的唯一渠道,你会给他看什么?

再发散一点,假设博客是平行时空的界面,你现在写下的东西,可以被另一个时空的自己看到,那你想让他看到什么?如何让他在那个时空活得更好?

想到这里,所有之前制定的写作原则都降级为“战术”了,因为这些文字就是写给无数个平行时空的自己的。

3.

给家人朋友

去年年末,公众号推送了“年度总结”,盘点了一年的数据。

从订阅数,到阅读量,给了我很多反馈。但最打动我的,是“忠实读者”的统计。

它选出了阅读我文章最多前几名,我发现都是我的家人和朋友。

说来惭愧,平时和他们的沟通不多,“非必要,不联系”已经成了常态。

看到这个统计后,我知道他们很关心我,希望了解我的生活和近况,我自己不说,他们也不方便问,于是公众号就成了一个了解我的渠道。

之前在公众号或者微博上发内容,默认是给广大读者看的,其实到头来,真正关心你的只有家人和朋友。

所以别端着,多展现一些真实的自己。

不论是公众号,微博,甚至是朋友圈,都已经成为公共场合了,类似于一个广场。

而我更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客厅,让家人和朋友偶尔来坐坐,看看我花园里的植物,墙壁上的摆设,这就足够了。


最后想说一下,为什么选择“文字记录”的博客。

看剧有剧荒,听歌有歌荒,但看书没有书荒,为什么?

因为影像和音符能记录的东西很有限。而看似简单的文字,却可以记录和描述近乎无限的内容。

另外,作为创作者,我这些年越发感觉,只有简单的形式,才能长久。那些花里胡哨的编辑和修饰,99%都是不必要的,到头来都会成为负担(整理公号内容时,体会尤为明显)

所以后期的内容,尽量以文字为主,非必要不使用音频和视频。

以上就是关于博客的一些介绍,欢迎大家阅读我的博客:

https://yhnote.com/

注1:整理公号文章时,看到不少过去的文章,很多都不满意,但尽量都保留了下来,毕竟是一个思想变化的记录。

注2:博客刚刚上线不久,还有很多疏漏,后期会慢慢完善,请读者见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