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文档的时候,看到了很多之前收藏的资料,其中包括一些点滴的记录,留着准备以后看的纪录片,还有不少文章和电子书。
囤积的欲望貌似大家都有,不论是否经历过资源匮乏,这种生存本能都写在了基因里。看看你的手机和电脑,里面一定有不少“你以为能用上,但注定用不到”的东西吧。
每周的【碎片】除了分享点滴的思考之外,也算是一种逼自己整理的提醒。每周都要有一次整理和放空的时候,这样才能继续重装上阵。
1.
失败也愿意做的事,可能就是你的事业
之前在《不论多难,也要创造自己的作品》提到了柴静采访黄西的一个视频,写完文章之后又去看了一遍,发现依然还是很有收获。虽然这个采访,我看过很多遍,但其中的一个情节还是再次打动了我。
黄西讲了一个大学同学的故事。那个同学大一的时候微积分没有及格,第二次补考的时候才勉强通过。按照普通人的想法,考过了就再也不会去看微积分了,但是这个同学却并没有如此,而是在大学期间,一有时间就去解一些微积分的题目。不论做的好不好,只是想去做一做。
黄西说这件小事对自己的触动很大,让他知道了一个人即便做不好一件事儿,也可以坚持地做下去,并乐此不疲。
后来他说:
所谓成功,就是从失败走向失败,并始终保持热情。
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仔细回想一下,有没有一件事,是你一直都做不太好,但却一有空就想去做的。如果在一件事情上,即便失败了千百次,再给你一次机会,你还愿意去尝试和挑战的话,我想那应该就是你毕生的事业了。
虽然失败并不美丽,但找到内心的追求却是幸福的。
2.
再给我一次机会,我也不会做的更好
关于后悔的话题,之前写过一篇《后悔药,了解一下?》,从技术层面详细分析了一下,为何人们会后悔,以及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情绪。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所以还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,让这种不该后悔的心态成为一种本能。我现在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,那就是当我想要后悔的时候,默念一句:
再给我一次机会,我也不会做的更好
我打心底里坚信这句话,因为有些错误或者失误,看似偶然,其实都是必然的。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,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,因为某些性格获得的优势,必然也会因此失去一些东西。
我从来不相信“再给我一次机会,我能够做的更好”,因为那时候你做的选择,就已经是最好的了。
要相信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没有哪一条路比现在的风景更好,那些东西都是你意淫出来的。
3.
好机会并不多,所以等待才是更难的
打过德州扑克的朋友应该有体会,真正让你赢钱的其实只有那么几副牌,其余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等待机会。
人们普遍短视,只能看到“行动”的努力,但却看不到“等待”的价值。没有机会或者自己不够牛的时候,安安静静地修炼内功,才是更加困难的事情。
当你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,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自己不被甩下去,而多数人想的却是如何换一个更好的位置。然后每次成功之后,又对现状不满意,想要再次更换。然后就会在某次换座位的时候,被加速的列车甩出去。
巴菲特说的好,要想象你一辈子只有20次交易机会,那么就会规避掉无数的烂机会。而对于好机会来说,只要抓住一次,基本上就够你吃一辈子了。
而我们的做法通常相反,每个机会都想抓住,却不懂得分辨其中的优劣。等到真正的好机会降临时,因为没有资金和精力,而生生错过了可能改变你一生的机会。
4.
好的产品不需要解释
但凡一个产品需要解释它为什么好,你就可以马上判断:这个东西没那么好。
在这一点上,我觉得大家可以抱有足够的自信。
不论是绘画还是音乐,不论是科技还是食物,你要相信真正的好东西,是不需要任何解释的。你一看到或者用起来之后,马上就会知道它的好,因为好东西和其他平庸的产品之间的差距是“质”的差距。
我认识的一个朋友,曾经因为老公买了一副几千块的耳机而大发雷霆。因为她觉得耳机都一样,没必要花这么多钱。但等她真的戴了一次之后,就再也不抱怨了,因为她也不得不承认“一分钱,一分货”。要知道,这还只是入门级的耳机。
贫穷能够限制我们的想象力,但不会磨灭我们的判断力。
这种自信的建立过程也许并不容易,有机会的话多去用一些好东西,哪怕不是在所有领域,也应该在某个具体的领域迈出一步,就像给自己买个“几千块”的耳机,可能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。
5.
写作就是给人脑编程
我在【未生指】的序言里说过,所谓编程就是和计算机的一种交流,这在本质上其实和写作是一样的。
所以,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:
写作也是一种编程
只不过这个编程的对象不是计算机,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。
和真正的编程比起来,这个差距在于每个人输入的准确率不同,解读信息的操作系统差别很大,相应的输出的效果自然也千差万别。
如何更有效率地给人脑编程,是一件很困难又很有价值的事情。那些精于此道的人,估计也不会轻易分享自己的经验,所以这方面也只能自己研究。
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,那就是感性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理性,所以当你无法触碰到核心的情感时,想要把程序注入到大脑中就会非常困难。
下一篇:【碎片】同情,是一种廉价的情绪